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漫谈新闻照片的信息容量
时间:2015-01-31 10:34:44      
    新闻照片具有承载信息的巨大潜力。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其画面所包含的信息容量丝毫不比文字逊色。在某些时候,摄影报道比文字的报道更耐人寻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摄影报道具有直观可视的形象性。

    新闻照片的画面,具有三度空间具体可感的形象。百闻不如一见,活生生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往往能够取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例如,由笔者拍摄的新闻图片《自信的微笑》(载于中国纺织报2011年3月7日1版),反映的是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刚刚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纺织界代表、委员们带着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走出人民大会堂,留下难忘的合影。此场景用文字也可以报道,但要生动直观地描述当时的具体场面,就很难用文字完成,尤其不可能把现场每个人的不同神情、不同姿态写尽。而这幅照片不仅再现了现场气氛,而且使人可以感受到形成这种气氛的各种形象,看到每个人的姿态、神态,在整体观赏之后还可细细品味。作为版面语言的一部分,这幅新闻照片的寓意是一篇文字稿件不能替代的,它所传递的信息远非几百字所能涵盖。

    越是生动的新闻摄影作品,就越能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只不过这种联想始终以照片所报道的事实为基础,不脱离真实。它源于新闻事实,归于新闻事实。照片凝结的是事实发展的一个典型空间和时间,而读者则可以从中想象这个事实的原始状况、发展过程和最终结局,想象这个事实所涉及的更大范围的人和事,从而延伸和扩大了画面内容的时间和空间。照片的画面虽然能够告诉读者许多细节,但如果过于直白,一目了然,则不能使人产生回味和想象,那么它的容量反而小了。一些概念化的新闻照片之所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览无余。而那些新闻摄影的上乘之作,画面形象不仅能吸引人观赏、揣摩,而且使人自然而然地去联想和想象。画面上有的,读者思索得更深;画面上没有的,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得以补充。画面虽有限,想象无止境。新闻摄影界多年来一直推崇的《乌干达的旱灾》,就是以其画面的简洁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深受读者的赞誉。这幅新闻照片的画面,只有两只相互拉着的手,一只是白胖的大手,另一只是黑黑的、瘦得皮包骨的小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背景。可是它却凝聚着难以用量化方式表达的蕴意。人们尽可以去想象乌干达灾区那龟裂的土地,在死亡线上艰难挣扎的灾民。这幅照片没有数字等具体资料,却使人对乌干达旱灾有了深刻的了解。这种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段令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读者通过新闻照片,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感受新闻内容所蕴涵的本质,这当然是一种认识行为。这种认识行为与读文字报道的认识行为不同,它不舍弃表象,不排除感性,不丢掉偶然,不脱离感情。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新闻内容及其本质的形象把握。换言之,读者从新闻照片上获得的东西,是形象的。文字报道侧重以雄辩的事实使人信服;摄影报道则主要是以生动的形象使人受到感染。当然,读文字报道也强调感染,摄影报道也注意给人启迪,但前者以信服为基础,后者以感染为前提。

    给人以感染,是新闻摄影的直接目的之一。评价一幅新闻照片信息容量的大小,应当包括给人感染的程度。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一方面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报道的内容及时、重要、新鲜,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感情、情绪受到一定的震动,这也应当看作是新闻照片所传达的一种信息。

    感染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很难做出量化的判断。一篇新闻文字作品报道一件事,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而一幅新闻照片给人的感染却带有不确定性,可以很强,也可以十分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摄影的信息量远超出了画面本身。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