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用 >>  行业聚焦
“新秩序”的黎明之前
时间:2015-01-30 14:32:44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呼吁联动机制

本报记者 严斐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复杂性并不是一竿子插到底的线性结构,而是盘亘在无数节点上的辐射状态,连“基本预见”都是一件奢侈的事。透过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记者对此产生了强烈共鸣。

    是不是因为它的复杂性,许多事情就可以暂缓、许多现象都可以原谅呢?

    试想,如果记者由于它的复杂性而把笔触凝固在讳莫如深的技术语言和无法把控的市场表象,恐怕也不会被人责难,因为目前的确没人能把它说清楚。可是如果你强迫自己成为加速行业进步的催化剂,有些问题就不会视而不见。

    行业协会的使命感也是如此。不厌其烦地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公关和游说,哪怕是在像理事会这样的工作会议上也孜孜不倦地探讨解决方案,难怪新上任一年的李陵申会长越来越得到业内外信任,也难怪他们会成为2011年度会费收缴率高的分行业协会。如果不能把推广行业视如常态,精明的企业哪肯跟从?

    然而自本届理事会之后,会员企业将不再只有“被吸纳”这一个概念,在进场的同时还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以此作为整顿行业秩序的起点、敦促供应链联动创新、共同参与标准体系构建……在未来的许多关键位置,企业的主体作用都将被突出和强化。

    当产业链条上的利益相关方,都不再有意无意地忽略自身价值,而是尽其所能地善待话语权,行业旧秩序的漫漫长夜也就有了走到尽头的希望。

“无限需求”能否打开视野疆域? 资源新秩序

    一个企业的路径选择,都是由它的经历和经验决定的。特别是那些原本不熟悉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往往都是在经过了一段痛苦的蜕变之后,才有了对现行规则的通融。这并不是无奈地被动接受,而是成熟地主动适应。因产业用纺织品的特殊属性,有人把这种在市场中历练的智慧称之为“中间产品的中间状态”。

    纤科工业(珠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黄念基至今记得企业最初进入中国的一段经历:某工程项目需要10000米符合国际标准的土工材料,可是仅仅采购了1000米符合标准的纤科产品,其余9000米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其他品牌。虽然他们能够理解这是对方出于成本的考虑,但被人家当了“幌子”的感觉总归是不太舒服。

    “在国外做生意,有了订单来往,才可能成为朋友。在中国是反过来的,要先交朋友,才有生意可做。”1992年就来中国内地发展的黄念基深谙这一规律,并在他几年前进入珠海纤科时将其极好地运用到企业本土公关当中。尤其是在结识了行业协会这样一个“神奇”的组织之后,他们更是越来越体会到选择路径的重要性。

    此次作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来参加“三届二次理事会”,是他们在去年11月刚刚结识行业协会后的首次深度参与。之所以这么快就和协会打得火热,的确缘于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企业已经不止一次地受惠于行业协会的人脉资源。其中被他们津津乐道的就是正在广东当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

    无独有偶。此番获得“2011年度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竞争力10强”称号的普杰无纺布(中国)有限公司也是连任的协会副会长单位。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圈子里各式各样的组织不少,但“国字头”协会的资源优势仍然是无法取代的。

    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因为政策限制项目申报一般不太容易成功,技术论坛也少有特别具体的指导意义,甚至连标准讨论也是被邀请来作为起草单位,表面上看似乎对协会资源的依赖性乏善可陈,更多是“被需要”,但是同行交流的平台被他们视为珍宝。

    同行间的交流通常有三种境界:其一,真正获得订单的那种交流少之又少;其二,通过交流验证自己对市场的预判是普遍心态;其三,通过了解政策支持方向而明确投资意向属于最高段位,资金实力雄厚的外企往往能够采取并购的办法迅速做大。

    协会的资源价值,被聪明的企业充分利用,被更聪明的企业深度开掘。

    在杭州路先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芸看来,行业协会除了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市场服务、信息服务外,不易涉足的“死角”都需要协会打通。例如在《职业分类大典》中,协会对“无纺布制造工”进行了修订,对无纺布制造工的职业名称、职业定义、主要工作任务及6个工种的名称进行了适当修改,为下一步的职业技能评定和岗位技能考核打下了基础。

    还有不少企业提出,希望行业协会充当“企业的守护神”,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产需的对接,正确预测和把握市场需求及产能,避免上线投资、重复投资、供过于求的发生。

    不断被企业寄予厚望,对于渴望实现由一般性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跨越的行业协会而言,无疑是打开视野疆域的动力机制。

竞争新秩序 “自律条例”能否引发出局警觉?

    对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进行细分之后,一些基础功能如关注行业运行安全,在本次理事会上被放大到应有的重视程度。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会员代表大会,在被赋予职权的同时,也公开承诺了一系列行业职业道德准则、行规行约、自律条例等。

    市场化和不完全市场化相互杂糅的产品竞争格局,使得企业对于眼下所处市场环境的种种不公平待遇早有切身体会。

    北京东方大源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光忠告诉记者,国内同业间缺乏自律导致无序竞争加剧,最典型的事例恐怕很多工厂都遇到过,就是国外客户为了一笔订单频繁游走于各个生产企业之间,用所得到的每一个低价格打压其他相对合理的价格,几轮下来,企业拼得筋疲力尽,客商靠走路就挣了一大笔钱,反过来看企业,谁也没有挣到钱,而且使得行业的产品价格水准一下子被拉低了。“这种情况在同业中几乎天天发生、时时发生。现在,客商都学会了一是比价压价;二是要更长的账期等招数。”

    会员单位“有进有出”是本届理事会整顿行业秩序最有魄力的章节。“对会费缴纳不及时、参与活动不积极的理事单位进行调整,只是现阶段加强会员管理的初级表现。”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桂梅表示,那些没有自觉履行行规行约、自律条例的企业今后将在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下定期淘汰出局。

    自律条例中明确表述:当会员单位违反条例时,任何会员都可向协会秘书处进行书面反映和检举,秘书处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可以给予劝戒、警告、向会员通报和向媒体通报等处罚。对严重违反条例的会员单位,秘书处可提请理事会取消会员资格。

    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制订“行规行约”的目的在于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例如,提倡会员之间团结、互助、协调、自律,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反对损人利己,互相拆台。倡导生产经营企业不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不伪造产地,不作引人误解的质量表示;不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等。

    “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是:公正、诚信、守法和道德。例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遵守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和法规,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不在产品中添加非原料性物质;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量;不低价倾销产品,确保行业正常的价格体系和经营秩序;不通过非正当途径争夺竞争对手的客户和员工;尊重知识产权,严禁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等。

    有了具体的承诺,那些原本就规范操作的企业更愿意挺身而出,通过自身示范效应净化市场氛围。广东俊富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亦武表示,企业要努力开发差异化产品,减少在市场上与会员单位直面竞争的同质化现象;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综合价值,避免与会员单位或竞争对手采取低价恶性竞争的手段争取客户资源。
 
    “我们以生产卫生材料为主,要严把原料关,杜绝劣质、有害原料混入,并以次充好,从而危害消费者。”庄洁无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熊耀认为,现在有些产品还存在二次污染和不可降解的问题,有责任意识的企业要积极开发绿色环保和功能性产品。

“上游空降”能否激活下游使命? 供需新秩序

    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是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汲取技术养分和追求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从技术演讲嘉宾的结构来看,完全立足产业用纺织品制造领域的仅有庄洁无纺材料有限公司一家,其余的基本都来自上游。

    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的演讲,聚焦国际和国内高新技术纤维的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化差距,其核心观点是:无论高性能纤维的应用前景有多么广阔,眼下最需要的呼吁是有政府参与的上下游联合攻关。然而难度恰恰就在于“联合”。

    端小平说,单靠某一个研究院所或企业去实现高新技术纤维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多部门联合攻关实施。因此,设立专项持续支持将对我国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拉动相关部门多领域学科水平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新技术纤维特别是碳纤维、芳纶纤维等,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一定要有国家的资金支持和保护政策。

    “以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很难要求企业完全公开核心技术。政府要特别支持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企业,未来3到5年才可能成就其飞速成长。”他建议启动《国防采购办法》,建立关键材料技术创新工程的国防采购管理制度;建设高新技术纤维工程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高技术纤维基础研究平台、技术支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中心;指导大型国有化纤及相关企业进入高新领域。

    打着“引领全球涤纶工业丝革命”旗号强势而来的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大有自上而下的“空降”姿态。“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我们更知道下游要什么、想什么?也可以通过下游更了解我们的竞争对手。然后有针对性和开拓性地推出新品,甚至破坏性的替代。”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千涵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新思考和规划的是,如何帮助下游用好产品、用对产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少听完技术交流的企业都对一个观点印象很深且颇受鼓舞。过去应用领域对化纤行业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甚至不了解从“高性能纤维”到“制成结构件”之间是跨着行业的,而在实际营销过程中,纤维本身的说服力不如结构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化纤企业和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联合攻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名单中,有不少企业同时也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会员单位,如今两个协会的活动都牵动着他们的注意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力,目前更多地体现在上游化纤企业的亲力亲为,下游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参与模式还在摸索中。

    纺机企业的空降则更像是“服务者”姿态。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无纺科技副总经理沈敢告诉记者,使用国产设备的成本优势还是相当明显,平均节约成本在2/3以上,已有大量成熟生产线稳定地落户于多家企业。现在国内已有两条国产3.5m宽水刺生产设备投产;20多条国产海岛纤维高档皮革基布生产线在高速运行,还有十几条高档过滤针刺生产线、各种高档汽车内饰生产线、宽幅土工布生产线等。未来最迫切的就是向时间要效益,设备向高速、高效、高产、高质量发展。比如,为了减少针痕出现了椭圆轨迹的针刺机;为了增加强力出现了圆弧板;为了增加产量出现了针频3000次的针刺机等。

    各工艺之间互相渗透,向混杂化、复合化方向发展是当前非织造布技术的一个明显趋势,不同门类的研究、不同行业间的合作都在紧密加深。曾经有一种倾向被业内担忧,就是纺机企业凭借设备优势进入制造领域挤占市场空间。对此沈敢表示,做好专业的、分内的事情才是根本,超出游戏规则的尝试也是危险的尝试。

标准新秩序 “归口之争”能否唤醒联动效应?

    如果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最大掣肘不是技术、资金而是市场,那么重点领域标准的缺失和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应该是最致命的那根软肋。说起这一点,家家都有切肤之痛。

    记者了解到,庄洁无纺与福建恒安共同开发的蚕丝纤维水刺非织造布,经过近一年半的反复试样终获成功,但批量生产时的外观疵点及理性指标验收标准没有统一,商洽近半年后两家企业定了一个临时性参考指标作为标准,结果影响了产品的上市时间。

    “目前中国土工布行业条块分割严重,铁路、公路、水利和垃圾填埋等主要土工布应用行业的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均由这些行业的主管部门把持,行业协会对这些领域在标准制定、应用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十分有限。”谭亦武告诉记者,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无法纳入这些行业标准修订的服务范围,导致企业创新成果难以实现其社会价值,严重挫伤了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某些领域因为缺少强制性标准而对引导消费构成了障碍。刘千涵认为,在发达国家的篷盖布中涤纶工业丝所占比例在80%以上,而国内市场缺乏严格的产业分类和市场标准,且无相关立法,致使终端消费者没有形成消费习惯。近年来国内生产捆绑带的厂家逐渐增多,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内销依然薄弱。

    第三届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后的首项任务,就是组织专家对《产业用纺织品分类》国家标准的审定,核心问题聚焦在“归口之争”。

    对外的“归口之争”体现在已报计划但未下达的重点领域标准项目,上报的多项标准都是在与应用领域相关部门的协调中因意见不统一而暂时搁浅。对此李陵申认为,适当强调势力范围便于下游应用领域形成认知,为行业争取更大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与其无休无止地争夺主导权,不如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动机制。

    对内的“归口之争”体现在有些专家委员对本企业产品范畴之外的技术标准不愿表态。事实上,因为产业用纺织品技术脉络的复杂性,标委会的委员构成只能以基本资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兼顾各领域都有专家代表。标委会副主任方锡江表示,专家委员有责任和义务去搭建领域之外的新知识体系,决不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说白了,《产业用纺织品分类》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方便企业找准位置,规范行业有序竞争。然而为了实现这个最基本的愿望却是大费周章。在广泛参照国外标准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习惯的产品种类、海关出口产品分类、国内统计口径等因素统统被考虑进来。尽管如此,各方诉求依旧难以平衡,一个关于产品分类的标准,险些讨论成一本百科全书。

    归根结底,这就是行业的复杂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一面品尝着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体系不成熟的果实,一面谨慎思考着行业及自身的宿命。
 
    冯光忠认为,企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对外出口,没有标准不行,标准适用性差也不行,目前行业在标准方面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标准相对国外比较少,虽然建立了水刺非织造布的行业标准,但是水刺非织造布的用途非常广泛,针对用途分别建立标准还要做很多工作;第二,标准的适用性与涵盖范围还有欠缺,标准在有些方面过于笼统,缺乏量化细化;第三,由于标准的不完善与缺失,对于出口产品,一旦出现纠纷,检测机构与检测报告能否作为纠纷解决的权威裁决目前来看还有一定的困难。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权威性亟待提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标准与信息部主任张传雄表示,目前16大类产业用纺织品的386个国家标准所涉及归口单位多达56个,标准间既有交叉、又有脱节,部分标准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部分标准如汽车内饰用纺织品的成套测试方法等缺失,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这些都是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保障机制,“十二五”期间需要理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希望将“产业用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适时提升为“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不敢说百废待兴,但行业新秩序的建立的确是千头万绪。被外界关注越深,被企业寄予期望越多,肩上的担子也就越大。嘴上虽然说着“一切慢慢来”,可是内心的焦急和脚步的匆忙,才是这个行业眼下最真实的情态。

2011年度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竞争力10强(排名不分先后)
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
绍兴县和中合纤有限公司
佛山市南海稳德福无纺布有限公司
绍兴县庄洁无纺材料有限公司
广东俊富实业有限公司
温州昌隆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普杰无纺布(中国)有限公司
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
浙江金三发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技术能手
吴杰(杭州路先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
崔永晨(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张芸(杭州路先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远大新纺织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