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时间:2015-01-30 21:18:44      

    看准一个省、市或县进行产业转移不算新闻,锁定一家企业作为转移目标地就不那么寻常了。这里面首先有太多的限制条件,承接转移的规划是否禁得起细节推敲?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办事效率和服务信誉如何?企业的配套设施是否关照产业链联动?

    4月6日,记者随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一行赴安徽华茂。出发前,记者对于此行的理解是,那里将召开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座谈会。到达安庆的当晚才知,座谈会还有一条潜在线索,就是“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承接转移的小范围招商。

    没有兴师动众的原因之后逐渐明了,为了奠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种新模式,华茂施展出独一无二的主角魅力,然而“有主角的转移”能否成为被市场接受的成功模式,还有待时间印证。

    一期规划产值比投资高十倍

    从听说“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这个名字,到记者实地采访,前后不足半年。此间作为上市公司的华茂股份披露一则信息,主旨是将工业城开发主体明确为“集团”。

    了解行业历史的人都知道,安徽华茂集团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当年把它的全部经营性资产剥离,独家发起设立了上市公司,从而使集团成为一家投资性公司。

    依照两个市场的游戏规则,以股份公司为平台做事情,中间哪怕有一丁点儿问题,后面的麻烦都很大。以集团为平台就相对稳妥和规范得多。

    这家1998年上市的国有企业,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翼下收获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包括创下37年连续赢利的业界神话。

    工业城进入公众的视野,只是它作为招商主体的开始。而它作为一种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横空出世,却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

    规划先行是“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不同于其他工业城的最大特色。企业发言人在向记者讲述工业城规划的幕后细节时,一再提到这是一个被反复论证的项目。

    制订规划前,他们把班子拉出去务虚,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

    之后邀请中国纺织规划院根据安庆市和华茂的实际提出5年发展规划。

    最后请协会领导、院士等权威专家来企业论证,再由省政府论证审批。

     2010年1月正式列入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按照规划,工业城一期(2010~2015年)建设总投资70亿元,预计年产值150亿元、利税30亿元。

    从思路构建、方案起草到规划论证,一路审批无阻力,靠的是务实和宣传。“大家都感觉,华茂应该集中做强做大,完善延伸产业链。有赢利、有市场、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对员工、业内、社会的一致口径。”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灵芝说,自始至终工业城的每一步都走得结结实实。

    转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说,安庆市政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华茂的技术力量、对上下游的影响力,以及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有些地区求大求全,就是没有跟市场结合,政府应当把服务平台建设放在首位。

    这个模式成功与否要交给市场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首创性和难以复制性。

    “转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要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人才储备、资源配套、地方政策灵活规划。这不仅需要明智的政府,还要看当地能否出华茂这样的企业。”

    说起外界对中国纺织行业产业转移的关注程度,王天凯想起不久前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记者一进门二话没说就在办公室里挂上一幅地图的情形,那架势似乎非要把“转移”的准确坐标系和流向特征一次性解释清楚。

    “归类的问题现在还很难总结,但个性问题一定要深入研究。”王天凯告诉记者,工信部希望针对转移在协会有一个对口部门,目前这个部门计划设置在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不能包罗万象,主要功能是加强对政府、企业的沟通和联络,掌握总体情况和动态问题,发现好的模式和做法,引起业内关注,推动后续发展。”

    “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项目的平稳落地,就是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中国纺织规划院,与安徽省纺织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携手地方政府合力推动的典型案例。

    许多协会领导已经“三顾”华茂,第一次是规划论证,第二次是开园,第三次就是对接和招商。“这个过程里,有的院士已经离开了……”从詹灵芝缅怀的语气中能够感受到,为了给项目提供稳健的成长环境,方方面面付出了心血。

    现在的中西部已经不是从前的中西部,当地的市场逐渐成熟,从生产环节到物流环节都要进来。王天凯说,转移绝不是简单的平移,把落后生产设备转移进来,输出企业一定没有前途。毫无疑问,这一轮产业转移势必要符合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背景。   

    国有资产增值的孵化路径

    在詹灵芝看来,协会的支持、政府的厚爱是企业“盘活存量、放大增量”的底气,也是利用自身优势将承接转移做出“华茂特色”的开始。

     2010年正值华茂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借着地方政策东风,他们毅然转让华茂集团39%的国有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把股权变成资金,用于工业城建设。

    詹灵芝非常清楚,企业发展到今天,竞争的核心已经不是产品,而是社会资源配置能力。因此她特别强调工业城的“创新孵化器”功能。

    怎么把自身的原有资产与转移企业的优质资产结合,创造出更有效率的赢利模式?也就是经常探讨的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

    换句话说,华茂希望通过工业城这个高起点的平台,吸引外来资金,把技术、品牌、管理、文化等要素资源统统“孵化”过来,通过优势互补来相互提升。

    为了确保工业城建设的人才基础,华茂与高校及职业学院建立了人才定向培养机制,进行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

    除了安庆市优先发展纺织业的传统优势、针对工业城招商的优惠政策、成本结构合理的运营环境相继发挥效力,以企业作为招商主体的市场优势也将凸显出来。

    华茂集团某负责人认为,企业招商和政府招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政府招商带有一定的指令成分,而企业为主体的“以商招商”则充分考虑市场和效益,“政策往往是白纸黑字无懈可击,但作为软环境的政府服务职能就不好界定和监控了。以华茂在地方政府心中的位置,后续服务的长期稳定跟进,势必相应地有所保障。”

    拿企业敏感的土地所有权来说,企业身份的华茂特别能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

    “要么是新项目买土地,要么是华茂买土地租赁给新项目,要么先租后买。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给转移企业最起码的安全感。”这位企业负责人说,优惠政策不是一成不变,土地、税收、政府服务等都有可探讨的空间,“不断拿到政策是入驻企业的愿望,而我们是离企业最近的人。”

    算清各家的账再来参股

    产业转移在加速,转移的难度也在加大。

    王天凯说,“十二五”规划的24项指标当中的12项约束性指标,主要涉及环境、能耗和民生。今后东部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发展,肯定要将这些预算性指标考虑进去。

    这恰恰暗合了“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的精品产业链发展理论。在其布局结构中,工业城一期规划的功能区主要包括创新研究中心、国际区、创新创业园、染整区、色织区、针织区、产业用区、服装区及纺纱区。

    染整区、色织区和针织区均涉及染整,工业城不仅自建集中工业污水处理厂,同时考虑在三个功能区设置污水预处理站。所有入驻企业的生产污水直接排入该厂处理,费用按COD排放量收取,总体排污费用低于自建污水处理站。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华茂自身的所有优势都将以资本方式参与“创新孵化”,因此每一家前来招商的企业,实际上都在接受华茂标准的试炼。所谓工业城的准入门槛,包括发展理念、产品定位、技术水平、节能环保、研发创新等各个方面。

    说白了,转移企业不是想来就能来。高档次、高素质、高环保、高附加值的“门当户对”,是华茂抛出的一道现实考题。

    从工业城目前的招商情况来看,上游企业洽谈较为顺利,终端企业相对少一点。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杨峻认为,一方面,货币政策收紧使得企业异地建厂的决策滞后;另一方面,工业城对于简单看重当地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企业也不甚积极。但这种“1+1>2”的增值对接模式,未来前景还是被许多有识之士看好。

    一期规划用地当中的500亩已经布局完成,有三家企业入驻。招商均以自愿参股的方式,其中两家印染企业分别持有80%和10%的股权,1家色织企业占有85%的股权。

    为了使企业之间具有产业协同开发的合作关系,下一步要主动寻找配套企业入驻。

    谈及终端企业如何利用工业城实现提升,詹灵芝说:“核心就是要把安徽当成新的市场拓展中心,而不只是生产基地。不仅要把品牌优势发挥出来,还要带来优秀的企业文化、敏锐的时尚嗅觉,反哺前道纱线的技术变革。”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