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装 >>  行业聚焦
2024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工作会议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论坛在灌云召开
时间:2024-04-18 06:22:53    来源:中国纺织报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4月16日,以“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纺织产业园区发展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工作会议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论坛在江苏灌云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江苏省灌云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江苏省服装协会协办。


参加本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中国纺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原一级巡视员曹学军,中国纺联副会长阎岩,中国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主任、中纺企协(代理)常务副会长杨金纯,中纺企协顾问杨峻,中国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纺企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国学;


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韩平、江苏省服装协会会长龚慧娟、陕西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严家民、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会长袁建龙、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周涛、江苏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张娴、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张仁乐、南通市服装协会会长蔡建华;


中共灌云县委书记苏锋,中共灌云县委常委、灌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振意,灌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新洪。


来自全国19个省市、150多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的相关政府领导、园区负责人、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共灌云县委书记苏锋在致辞中表示,进入跨越发展、转型升级的重大关口,灌云正充分依托资源禀赋,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绿色发展的支柱产业,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开发集约的要求,以引进新兴战略项目为重点,着力培育高端石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现代港口物流等“一核五极”主导产业。


他将近年来灌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成果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千家百户、千锤百炼、千方百计。他表示,灌云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锚定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进一步强化数字引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聚力“强链补链”,全力推动全县纺织服装产业高效、智能、生态发展,为全省全国数字赋能制造贡献更多“灌云力量”。


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韩平在致辞时谈到,江苏纺织产业历史悠久,产业门类齐全,是我国万亿纺织大省之一。纺织产业也是江苏省的六大经济支柱之一。2023年,江苏纺织工业继续保持了万亿销售规模,全省7317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9.7亿元,同比增长7.4%;利润总额396.4亿元,同比增长17.9%。


纺织产业园区的发展对推动特色产业链提升、加快数字化步伐和绿色转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的后20年,苏北地区诞生了一批纺织特色产业园区,各自形成鲜明的特色,如阜宁工业滤料、射阳染整、如东安防、沭阳智能针织、海安常安现代纺织、灌云主题服饰等等,这些园区的建设,在江苏未来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标杆作用、引领作用,将为江苏纺织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在致辞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产业高端化,绿色印染园区、先进制造园区、时尚创意园区、循环经济园区、未来产业园区等持续涌现,蓬勃发展;二是组织集约化,制造与服务融合,线上与线下协同,生产与生活配套,园区发展更加综合、功能更加完备;三是生态开放化,链接全球、集成产业、循环要素,园区的发展半径、辐射半径不断延展。


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是新时期产业园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园区紧抓电商机遇,成功打造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主题服饰集聚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产业园区无疑是重要载体、关键落点。为此,孙瑞哲就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三点建议:一要有所长,聚焦特色、锻造优势;二要有所新,面向未来、抢占先机;三要有所为,协调区域、服务大局。


会上,中国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主任、中纺企协(代理)常务副会长杨金纯发布了《2023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发展报告》,同时介绍了中国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2024年工作计划。


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正承载着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拉动区域产业经济新引擎的重要使命,为推动我国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根据中国纺联园区办调研跟踪的45家园区情况看,2023年总体运行呈平稳发展状态。园区规上企业经济贡献较大,各项经济指数较平稳,集聚化发展特征明显。


同时,依据2022年、2023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增速看,2023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发展态势平稳,总体发展水平受后疫情影响有所波动,中、东、西部、东北地区的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各有特点。另外,随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沿边产业园区、跨境产业园区、境外中国产业园也快速建设发展。


杨金纯在介绍下一步工作计划中提到,要持续开展调研,摸清园区、产业转移发展规律和特点;继续开展与园区的产业共建,共同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能力;融合社会优势资源,助推特色园区建设和发展;树立园区发展典型,挖掘产业转移优秀案例;举办区域产业合作发展大会及招商中介活动,扩大区域产业对接;加强宣传、推广经验,增加交流,争取政策支持。


会上,灌云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纺联签订了“促进灌云县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纺企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国学在会上推广了“2023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企业、突出贡献者、招商工作先进个人及优秀联络员”。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做好园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这篇大文章,是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和重要任务。


谈及园区数字化的机遇,中国联通服装制造军团运营负责人党圆博认为有三大机遇:一是智慧园区将会朝向创新化、生态化发展;二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产业发展相结合;三是智慧园区智能制造应用需求不断增长。


京东科技IOT智慧园区业务负责人徐忠飞从传统产业园区的“房东”思维分析了当前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如园区招商难、管理手段落后、园区智能化水平待提升、服务成本高、园区服务效率低等问题,但新质生产力要求产业园应具备空间精细化运营能力、产业市场洞察能力、面向产业的服务能力三种能力。


“智能制造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赟介绍称,无锡一棉已实现装备三化,工序直联互通,同时,企业还运用数据实现精准管理。多年来,通过不断积累和尝试总结,无锡一棉开发出适合企业管理的50多个数据应用分析模型,这些数据模型的数据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高效、有效、准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蔡赟认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员思想变迁从“一把手”工程,到“中高层管理者”,再到“全员”的过程,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效应。


于都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江西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丁有胜以“数字化转型撑起千亿级时尚产业——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做法”为题进行分享。他表示,于都县专门出台了《服装二十条政策》,在智能设备补贴、科技创新奖励、研发平台奖励、研发投入奖励、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品牌创建奖励等方面给与企业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保障。同时,投资1.5亿元建设智慧于都,建立了工业产业大脑板块,以数据为核心,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精准治理能力与行业数智化水平。此外,于都还积极培育服装大数据应用人才。发挥于都60万人力资源优势、首位产业扶持政策优势和数字技术、数字营销风口的核心优势,以培养数字技术、数字营销等领域的领先人才为出发点,打通省市县10所以上高校(技校)在招生、培训、实训、认证(行业、企业)、就业(含推荐)等环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


会上,中共灌云县委常委、灌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振意对灌云经济开发区进行了推介。他介绍称,灌云县开发区在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现有企业358家,其中规上企业128家。园区紧紧围绕“工业立县主要功能区、产业项目主要承载地、经济发展主要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园区形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健康食品、电子信息4个支柱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若干新兴产业的“4+X”产业体系。


园区规划纺织产业园3400亩,现有可用土地1300亩,重点招引高端纺织、成衣服装、毛绒家纺等企业,形成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服装服饰制造等多条产业链,建立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上下游衔接紧密、产业配套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题服饰是灌云县特色产业,包括情趣内衣、学士服、汉服等各类服饰,目前有生产企业1000家,其中情趣内衣超500家,电商超6000家,日均发单30万件,网络销售占全国份额70%。


会议由中国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纺企协副秘书长白丽敏主持。


作为大中小融通、产业链协同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是政府治理与市场运营有效结合的重要组织形态,在优化要素配置,涵养主体活力,协调区域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从数字化转型入手,将会塑造出纺织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