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战“疫”、捐赠款物、走访商户、促复工复产、搭建消费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红棉国际时装城总经理卜晓强没有休息过一天。3月25日,卜晓强以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的身份出现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47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他向记者介绍了广东省服装行业在疫情下的状况,以及复产复工情况。他表示,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做好引导沟通协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促进行业复工复产。
“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卜晓强倡导 “红棉精神”的重要内涵。2019年底,为促进中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支持纺织服装流通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纺织服装流通专项基金”应运而生,卜晓强作为发起人积极向专项基金捐款。在他看来,流通领域是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的最后一环,行业要做大做强,最后总要通过流通环节实现,因此流通的作用很关键。产业升级的同时,流通领域也要升级,设立专项基金很有必要,把流通领域的资金集中起来,资助奖励纺织服装流通领域在科技发展、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技能人才或单位,资助纺织服装流通领域先进科技和教育基础研究,资助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活动。“红棉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企业发展了不能忘记回馈社会。是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红棉不断前进,红棉理应为行业做点事情”,这就是卜晓强领导的红棉向专项基金捐款的初衷。
天下专业市场是一家人
专项基金成立不久,就赶上武汉疫情暴发。卜晓强当即向“纺织之光纺织服装流通专项基金”捐赠100万元,主要用于包括武汉在内的重点区域疫情防控与生活保障物资的采购,支持后续产业与市场复工开市,尽快恢复经济活力。卜晓强还惦念着汉正街的60多个专业市场,以及下辖的社区居民。他说:“天下的专业市场是一家人,汉正街专业市场既是同行同事,也是家人,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力所能及所点事,也是对这个行业的促进。”
随着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武汉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中,考虑到有序复工开市的需要,红棉国际时装城向武汉市有关政府机构、医院、学校、市场、客户、社区捐赠了50万只口罩。近日,在第一次捐赠口罩的基础上,红棉国际时装城委托中纺联流通分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由“纺织之光纺织服装流通专项基金”采购捐赠了1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并于3月25日运抵武汉,3月30日全部分发到汉正街各市场及相关单位,支持当地复产复工。
做公益彰显红棉责任担当
据了解,自2007年正式营业以来,红棉国际时装城一直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多次向社会进行捐款。依托“红棉慈善基金会”等自发机构,红棉及商家先后向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以及遭受冰灾、水灾的地区捐款;2010年红棉慈善基金成立,十多年来基金会连年向中国医药、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捐款,持续为广东清远等地处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学捐资捐物;公司时刻心牵残障群体,持续向广州盲人学校、越秀区慈善会等机构进行捐助;公司高层带队,定点帮扶多位孤寡老人、贫困家庭和重疾人士;响应政府号召,连年举办为公安干警、清洁工、出租车司机等送温暖活动。慈善已成为企业领导及员工的自觉主动行为,慈善已成为“红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身公益、做慈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融入红棉国际时装城发展的血脉中,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文化积淀。卜晓强出身于军人家庭,是革命烈士后代,曾经,他是一名军人,上过前线,立过战功。尽管投身商业及流通领域三十多年,军人的超强意志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和敢于创新挑战的精神,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他。他至今仍为曾经的军旅生涯而自豪,“军人的职责就是奉献,在国家困难之时,军人就要义不容辞地冲在前线,国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军人的身影”,卜晓强把这份责任担当带到了所从事的商业和流通领域。
早在2012年,红棉国际时装城就获得“首批广州市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在卜晓强的带领下,红棉国际时装城始终规范经营,历经三次转型,从最初的批发市场,华丽蜕变为国际前沿的时尚商贸平台,有力推动了服装流通业向国际化方向迈进,打造出国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并成为国际时尚进入中国不可忽视的桥梁。
红棉国际时装城先后荣获国家工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纺织服装行业、省、市、区各级政府给予的各类奖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专业市场”、“全国诚信示范市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等数十个称号。红棉国际时装城已成为纺织服装行业专业批发市场的领军企业。
熟悉卜晓强的人都知道,他平易近人、做人低调。采访中,卜晓强谦虚地说:“所有的一切都是红棉应该做的,红棉的所作所为不为名不图利,就是想为社会、为行业实实在在做点事”。
来源 |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