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布总产量稳步增长
纱布产量:同比两位数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特别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起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界定进行调整,由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本文中未特殊注明的规模以上企业均指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累计纱产量为393.94万吨,同比增长15.28%;累计布产量为82.53亿米,同比增长13.90%。2月份因春节假期,单月纱产量188.64万吨,环比下降8.11%;单月布产量38.10万吨,环比下降14.26%。
从绝对产量上看,即使将2011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的纱产量与去年同期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纱产量相比,仍实现了约10%的正增长;而布产量则为去年同期的82%。
从同比增速方面看,规模以上企业的纱布产量同比增速均较去年同期放缓,说明一方面我国棉纺织企业的规模仍在逐渐扩大,即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在增加,另一方面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同比增速高于规模以下企业,尽显规模效益。同时,继去年下半年起连续6个月高于纱产量同比增速之后,布产量同比增速回归到低于纱产量同比增速,侧面验证了当前纱布市场销售不畅、库存增加以及下游需求较乏力、谨慎下单的局面。
纱产量:山东稳居首位河南增速高
2011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较大的六个省份排序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我国纺纱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已较高,且相对比较集中。六省产量合计占全国比重约为78%,略低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
山东省仍稳居首位。在去年同期纱产量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四个省份中,河南省依旧保持着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比增长速度;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同比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的同比增速由去年同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转变为目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对全国纱产量的增长速度形成了正向拉动,且实际产量高于去年同期统计数据,规模化生产程度明显提高。
布产量:山东居首位河北同比下降
2011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布产量较大的六个省份排序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了变化,说明织造企业的规模程度和集中度均低于纺纱企业,六省产量合计占全国比重约为82%,低于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
排序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去年同期排名首位的浙江省直接下降到第六位,占全国布产量的比重也由36%下降到6%,主要是因为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界定发生调整而造成,同时也反映出浙江省中小型规模的织造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同比增速上看,浙江省对全国增速拉升的幅度也出现明显的减小。河北省超越江苏省由去年第四名上升到第二名,占全国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8%上升到14%,但其同比出现10个百分点的负增长,说明排名提升的原因主要是统计方法调整而并非其实际产量增长。
此外,山东省以28%的同比高速增长,加之统计方法调整,一蹴成为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布产量第一大省,占全国比重从17%直线上升到31%。湖北和河南两省同比增速均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河南同比增速高达29%。
国际需求疲软进口增速快
进口同比增速快于出口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2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5%;累计进口11.1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6%。
其中棉制纺织品累计出口34.97亿美元,同比增长22.87%,棉制服装累计出口90.29亿美元,同比增长8.61%。从出口金额上看,棉制纺织品贡献率约28%,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出口同比增速来看,棉制纺织品快于棉制服装超过14个百分点,拉升了棉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速。进口方面,棉制纺织品和棉制服装累计进口分别为9.03亿和2.07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9.46%和45.39%。
2011年2月我国棉制纺织品和棉制服装的出口金额均较1月出现大幅减少,主要由于春节假期导致环比分别下降48%和53%,此外国际需求回暖趋势仍不明显,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棉织物进口增长出口下降
2011年1~2月我国原棉净进口数量约57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但2月比1月少进口21万吨,环比减少53%,主要原因是春节假期和现货价格过高;化纤短纤净出口数量约9万吨,同比增长287%。
纱线类别中,棉纱线净进口数量约9万吨,同比减少约1万吨;化纤短纤纱线净出口7万吨,同比增长19%;棉纱线出口单价高于进口单价,化纤短纤纱线进出口价格持平。
织物类别中,棉织物和化纤短纤织物的出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6%和14%,但出口单价提升明显,同比分别增长45%和33%。棉织物和化纤短纤织物进口数量均呈现同比正增长,进口单价同比增速大幅低于出口单价。
2011年1~2月我国棉纱线贸易中,由于全球棉花资源有限和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纯棉纱线进出口数量均出现同比两位数下降,进出口单价同比增长均高达60%左右,其中出口变化幅度较进口更为明显。而棉混纺纱线的贸易量占棉纱线总贸易量的比重也同比提升了约5个百分点。
2011年1~2月我国棉织物贸易中,纯棉布的进出口同比均呈现量减价增,棉混纺布出口同比量价齐升,进口同比出现量增价减现象,说明国内的部分需求由纯棉转向棉混纺,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影响到进出口价格变化。从分品种的出口情况看,坯布、色织布(不含牛仔布)和牛仔布出口数量分别为2.73亿米、1.57亿米和0.86亿米,同比分别增长22.6%、12.9%和4.1%,出口单价均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除纯棉牛仔布出口数量出现同比12%的负增长以外,其余各类细分品种均为正增长。
东盟锁定第一大出口市场位置
2011年1~2月我国棉制纺织品出口市场中,东盟凭借强劲的增长最终占据榜首的位置,占我国内地出口比重接近20%,其进口市场仍保持首位;新兴出口市场中土耳其同比增长高达96%;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出现负增长,进口增速达130%,顺差减小势头明显;进口市场中,韩国超过欧美市场与我国香港市场持平,并以较高速度增长。
纱线价格出现波动
原料仍高位运行
2011年年初至今,国内原料价格呈现出先涨后跌态势。棉花原料代表品种329级细绒棉到厂均价先是从年初的27800元/吨平稳上涨到3月10日的近32000元/吨,涨幅约15%,延续了去年12月以来上涨的势头。之后开始掉头下跌,至4月1日跌破31000元/吨,20天之内跌幅约4%。
国际棉花价格cotlookA指数自2010年12月1日以来呈波动性上涨趋势,从12月1日的147.55美分/磅上涨至3月4日的236.25美分/磅,涨幅为60.12%,约为国内棉花涨幅的3倍并与国内棉花价格差距逐步拉大。3月8日达历史最高位243.65美分/磅之后从振荡上行转变为振荡下行,3月均价高出国内均价6000元/吨。
自2010年12月初开始,国际棉花价格与国内棉花价格形成“倒挂”并维持至今。此外,远期交易异常活跃也是目前国际棉花贸易市场明显的特点之一。
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价格走势基本与棉花原料价格相似,粘胶短纤变化幅度与涤纶短纤相比略大。主要原因包括国际原油价格飙升、替代棉花原料作用日益凸显以及化纤短纤纱线出口增长。
棉花期货主要受宏观政策及消息面影响。国际ICE期棉在今年1~3月继续呈现上涨趋势,美棉合约亦呈现近强远弱格局;3月底整体呈现横向整理状态,与现货同期下跌,近日出现近跌远涨现象。
郑棉方面,3月上旬振荡明显,多空力量相近;3月底以来走势趋弱,下行渐显,呈现远期贴水、现货升水特征。
纱布市场价格松动成交显冷清
纱线代表品种CYC32价格由今年年初上涨至2月21日约39300元/吨,涨幅13%。随后先于棉花价格开始下跌至4月1日约36800元/吨,跌幅6.5%。
坯布代表品种CGC32价格由年初上涨至2月24日约8.78元/米,涨幅10%,随后紧随纱线价格下跌至4月1日约8.25元/米,跌幅6%。
由此看来,纱线和坯布价格对于棉花价格的跟涨速度基本一致,涨幅均低于棉花;随后由纱线和坯布领跌,跌速和跌幅均高于棉花。
此次纱线价格下跌,前期主要是由于市场对未来心理预期的不确定以及库存占有资金压力大而持有谨慎观望态度所致;后期则为需求明显减弱致使供给短期内充足而调价。目前价格已跌至接近成本底线,需求不足和成本支撑或将构成僵持格局,后市期待需求回暖以稳定价格。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