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能源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节能减排将是长期伴随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而纺织工业作为国家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以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同样面临资源节约、减少排放、环境保护等问题。日前,本报记者就“十二五”时期我国纺织工业如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专访了国家节能中心主任李仰哲。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李仰哲
记者: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节能环保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约束性指标增加,您对此如何评价?
李仰哲: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由于发展方式没有及时转变,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某种程度上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再也不能通过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和资源实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国际能源环境日趋复杂,从国际市场取得各种能源资源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资源的供给能力已经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刚性约束,不允许再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基础上,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势在必行。
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规划纲要,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绿色新政,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届时能否完成这一目标,事关中国的国际形象。“十一五”期间,随着投入少、见效快的节能措施被陆续采用,重点工业行业的节能空间普遍收窄,今后5年~10年的节能减排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实现上述目标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手段,确保实现我们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未将经济增长指标作为一个约束性指标,甚至提出不惜适当牺牲发展速度取得发展的协调与平衡,这就是要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将工作的着力点更好地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
记者:纺织作为传统制造业,节能减排的任务相当艰巨。您认为,“十二五”纺织节能环保工作在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李仰哲:纺织行业是我国耗能较高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全国目前有5万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行业年耗能量超过7000万吨标准煤,其中年耗能量在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纺织企业就有700多家,是我国工业节能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已加大了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在国务院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2009年~2011年纺织工业要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到2011年淘汰75亿米高能耗、高水耗、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万吨化纤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棉纺、毛纺落后产能的目标。在“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也将18家年耗能量超过18万吨标准煤的大型纺织企业纳入其中,实现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审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等节能措施。5年来,纺织行业的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2010年,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40%。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要求,未来几年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纺织行业需要更加突出节能工作在促进产业升级中的抓手作用,通过淘汰落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遏制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同时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产品,提升全行业的竞争力。
作为“十一五”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扩展和延续,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纺织行业也将参与其中。这一行动将结合行业特点,加强能源计量、能耗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建立能源利用状况动态监测体系;实施能源平衡测试,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广泛开展能效对标,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大力推广适宜的节能技术、工艺,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能源管理人员,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等。相信这些节能措施将对纺织行业的低碳绿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节能减排对于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作用?
李仰哲:长期以来,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也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广泛赢得了市场,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以及国际市场对绿色低碳标准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优势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无疑是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在美国,能效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节能和提高能效不仅具有最低的风险和最广泛的需求,并且拥有最大的潜力和最廉价的成本。美国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通过提高能效,每节约1度电,其成本仅为0.03美元,远远低于其他形式的发电成本。从这一意义上讲,节能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创造了能源。同时,节能与提高能效也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我国纺织工业须顺应国际发展潮流,优先采用节能低碳的原料、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提高生产各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节能管理,从节能的角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记者:国家节能中心已启动的“企业节能低碳领导力”培训项目,为何将企业作为主体?
李仰哲:“企业节能低碳领导力”培训项目是国家节能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一项公益性培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期,分别在云南玉溪、陕西铜川、河北保定和上海举办。前两期已顺利完成,培训企业负责人近百名。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就中国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企业在低碳中的发展机遇及低碳战略制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架建设及案例分析、节能融资等专题进行培训,专家与企业家通过现场互动,答疑解惑。
该项目之所以选择企业作为培训主体,是因为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层面。“十一五”节能工作实践也表明,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在此过程中,企业领导者扮演了重要角色。往往是一个企业的领导人重视节能工作,这个企业的节能工作成效就较为显著。在“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对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进行了考核,推动千家企业全部建立了由企业负责人挂帅的节能管理体系,为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践行节能新机制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千家企业的节能成效非常显著,5年累计节约1.5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亿吨。
我认为,节能工作更多地需要从整体角度来考虑。节能的实现主要依靠三种途径,一是结构节能,二是技术节能,三是管理节能。在结构节能方面,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遏制“两高”行业过快上涨等举措,实现节能增效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升级。在技术节能方面,通过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有效推动高耗能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在管理节能方面,通过优化能源管理体系,实现节能增效,同时也为节能技术、工艺、设备的加快应用推广创造条件。我们推出的“企业节能低碳领导力”项目,着力点实际就在管理节能上。通过帮助企业负责人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