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服装中小企业关停召唤市场良性机制
总编室策划执行 产品涨价遭遇“天花板”
需求如何满足?
2011年服装内、外需求特征比较类似,均呈现“价格增长远远高于数量增长”的态势,价格矛盾愈发尖锐。
出口
传统地区进入低增长
新兴市场需求尚不稳
“额外红利”不足制约提价
★历年1~3月份春节季出口通常会出现大幅波动。而本年春节后的“出口数量回归”明显乏力,与“春节季”出口波形相同的2006、2008、2009年相比,2011年3月份的出口数量回弹力度最低、出口数量绝对值最小。
★我国对传统市场的服装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期”,而新兴市场的需求尚未稳定,也还不足以有力支撑和推动未来服装出口的再崛起。
★国际市场需求没有补库或者反弹的“附加需求”,需求量也没有“额外红利”,未来在稳定需求下,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将会提高,提价变得越来越困难。
据海关统计,2011年1~3月份,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84.61亿美元和62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8.4%和2.33%。服装出口金额占纺织品出口金额57.08%,比重较2010年底减少近4个百分点。
1~3月份,我国服装累计出口数量同比增加14092万件,同比增长2.33%,较2010年同期增幅减少7.7个百分点,较2010年底减少11.39个百分点。出口平均单价增幅持续攀升,同比增长16.11%,较2010年同期增幅提高6.08个百分点,较2010年底提高10.51个百分点。
从月度出口情况看,1月份延续了2010年底高增长的势头,而2月份单月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同比大幅下降,降幅分别达20.49%和30.33%,3月份出口恢复至正常水平,出口金额的高增幅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
2011年1~3月份我国服装出口情况
2011年1~3月,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服装出口持续增长,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0.43%、12.63%、24.31%,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9%。这些传统市场的出口金额为186.16亿美元,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65.41%,同比增加16.96%,拉动服装出口11.23个百分点。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总金额为43.64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15.34%,同比增加27.16%,拉动服装出口3.88个百分点。
2011年1~3月我国对主要市场服装出口情况
从2011年一季度我国对主要市场服装出口总体情况看,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对传统市场出现“价涨量减”现象;二是新兴市场增量不稳定。
我国对欧、美、日服装出口尽管金额均呈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但数量上欧、美则出现负增长,对日本出口数量增幅也远远不及出口金额增幅,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单价都有接近或超过20%的提升。以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冰火两重天,对拉丁美洲、俄罗斯出口持续高成长,而对另两个地区出口则出现下滑。
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走过来,2010年出口超预期回暖得益于“后危机”时代被压抑了两年的需求技术性反弹和海外市场的强烈补库需求。可以看到,“反弹”已经结束,“补库”也接近尾声。需求来源变了,需求量变了,需求模式变了,价格与成本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服装出口将必然失去部分低端、较低端产品的出口份额。未来我国服装出口将回到平稳轨道,进入下一个调整期。
内销
二三线城市加速升级
未来消费品着眼民众
“物美价廉”重回价值观主流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服装类商品CPI指数可以看出“涨价”趋势。2011年以来,服装CPI一路高歌,而我们的实际感受是服装终端市场的涨价力度远远不止0.3%。
★未来消费和品牌的主要关注点将回归民众,大众消费品牌将获得长足发展,这一消费层的市场规模和份额等方面获得极大提升。而这一消费层的典型特征正是我们忽视已久的“物美价廉”。“价格”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1~3月累计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2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减少1.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7587亿元,同比增长23.0%;服装类商品零售额2014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较2010年同期减少1.6个百分点。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1年1~2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服装销售金额、数量和平均价格分别同比增长了26.63%、6.42%和18.99%。
当然,目前服装内需市场确有明显的实质性增长,主要来自于二三线市场的消费升级。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特别是可支配收入增加保障了服装市场的稳定快速发展。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增长曲线图
服装类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有很强的相关性,特别是服装消费增幅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间始终保持10个百分点的上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城镇居民衣着支出比2005年增长80.4%,年均增长12.5%,占消费支出比重为10.7%,高于2005年0.6个百分点。可以理解为,居民用于服装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比较固定,也就是说居民收入增加是国内服装消费增加的根本保障。
二三线城市的高速发展,消费升级加速,品牌化、时尚化大步前行,大小城市之间,甚至城乡之间衣着差距越来越小。目前,都市消费是我国服装消费市场的支撑力量,因此行业和外界都更为关注逐渐向高端移动的品牌,包括国际品牌。
订单转移遭遇“非理性”
供给如何有效?
供给不仅受直接需求影响,更受到人、物、能源、政策等供给要素制约。2011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变化趋势仍然可以说明问题。
产量
规上企业代表整体趋势
中小企业逐渐加速淘汰
行业凝练一支高效精锐部队
★2000万元销售收入企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比2000万元销售收入以下企业高出约14%。新口径下的“规上企业”数据基本能够代表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淘汰在东南沿海加剧。长期微利运行导致流动资金紧张,甚至因资金周转不灵及投资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波动、高库存造成的现金流不畅、用电紧张及运输成本上涨等因素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被动或主动撤出服装生产行业,订单部分向大企业集中、部分向内陆省份转移、部分流向海外竞争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3月我国9125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服装产量53.56亿件,同比增长14.64%。其中,梭织服装27.54亿件,针织服装26.02亿件,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13%和16.42%。增幅比2010年有明显回落。
通过2011年1~3月份数据和2010年1~3月份数据比对可以看出: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口径由销售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在不计算2010~2011年同比增幅情况下,企业户数大约减少了35%;产量未计算同比情况下仅减少了约3%,按2011年2000万元销售收入企业统计同比计算则减少了约15%;企业平均产量大约为老统计口径下的1.5倍,企业平均从业人数则是老口径下的1.31倍,可见2000万元销售收入企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高于2000万元销售收入以下企业约14%。
分类别看,针织服装500万元~2000万元销售收入的企业比例高于梭织服装企业比例,有将近50%的原规模以上针织企业在新口径下去除,而梭织企业这一比重只有不到30%。从产量情况看,针织产量减少了约17%,按2011年同比修正后减少了近30%,梭织产量基本没有减少。可以看出梭织行业企业规模普遍大于针织行业企业。
投资
中西部地区活力再现
新增需求关注有效性
警惕大干快上争夺产业资源
★在成本高企、市场增长不明朗、产业政策不甚有利的情况下,沿海地区用于新建、扩建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越发谨慎,投资方向由“扩”到“精”。此时,中西部地区投资反而活力十足。
★市场调节往往是以产业资源的浪费为代价,大干快上很容易导致无序竞争和产业资源利用率下降,例如工人的争夺导致用工秩序混乱且大多数企业陷入缺工境地、为服务未知的新增需求盲目产生大量库存、为扩大投资而产生不规范的民间借贷等,弄不好都将反过来制约地区产业发展。
2011年1~3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了34.94%,比2010年同期提高近13个百分点,施工项目个数、新开工项目个数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05个百分点和23.62个百分点。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30.92%,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2.90个百分点。
从施工项目个数和新开工项目个数增速放缓可以看出服装行业投资放慢脚步。此时,中西部地区投资反而活力十足。为承接东部地区的订单转移、满足本地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基础建设全面铺开,大小园区、基地拔地而起,有来自沿海地区企业的转移性投资,也有本地企业直接投资。
2011年1~3月我国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情况
从出口订单转移来看,需求没有新增,承接转移的地区几乎与海外竞争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面临产业链不完善、招工困难、用工成本攀升、管理不完善、劳动生产率不高、产业运行不甚规范等问题。这轮梯度转移必须有国际化大视野,产业转移承接地要找准未来在国际舞台的定位,确立自身对国际市场的服务优势、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国内订单转移和服务内需增长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新增需求”的,这一新增部分活力十足,内需的增长也会不断引来新增投资,而要关注的是新增投资的有效性。
新调整期遭遇“无规则”
供需如何衔接?
对未来市场增长的过于乐观存在非理性的隐患,服装产业需要理性成熟的大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润
大企业运行质量明显优异
合理规模基础上打造精专
集团化产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时代迎面而来。大企业在新的产业发展环境下如何转型,应承担起何种责任,如何从一个独立个体成为产业的组织者、整合者,这些都需要切实规划。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高于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从总体上讲,口径变化后统计户数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39.34%,比2010年底减少了43.25%,但是企业平均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大幅提升,特别是利润提高了124.36%,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提高了23.21%。尽管统计人数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近70万人,但人均产值、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润分别提高了31.55%、34.44%和66.67%,人的效率效益均有大幅提高。
大企业运行质量显著优于中小企业
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更好。并非强调企业要一味做大,合理规模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企业加强精专是相对安全的。为使企业自身“大而精专、大而健全”,现代产业集团、跨国集团甚至财团势必应运而生。产业发展模式以企业为细胞和组成部分将实现质的变化。
价格
产业链内外不规则发力
市场平衡机制亟待变革
呼吁价格预警和危机处理系统
★市场跷跷板两端的“需求”和“供给”在寻找着新的平衡,那么跷跷板本身,也就是“平衡机制”也需要变得更坚实、更强大,以适应越来越成熟的需求和供给要素。
★“后危机”的爆发期或者说反弹期已经过去,行业重回调整期。产业通常会由“外部关注”转向“内部关注”,调整和完善自身成为这一期间的主要任务。企业要调整,产业更要调整,调整和完善的是产业的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建设有规矩、有层次、有效率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行业最缺的是“游戏规则”,如迫在眉睫的价格机制。
2010年开始的棉花暴涨暴跌拖垮了一批企业。“买涨不买跌”的价值观和“趁势推高价格”的利益驱动让很多企业在2011年棉价意想不到的一泻千里之下措手不及。
“定价”是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企业对“定价”的随意,就是对品牌的随意,对消费者的随意,最终当消费者“随意”地选择不信任该品牌,品牌信誉受损终将让随意涨价的企业尝到苦果。
那么,如何合理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品牌发展规划定价和有步骤地改变定价,如何在定价战略框架下有效控制成本、规避风险、处理危机呢?除了企业需要重视,对于行业来说,研究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和运行规律也相当重要,同时要建立价格的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防止产业链某个环节价格非理性大幅波动。
3月22日商务部公布一项调查显示,手表、服装、酒等20种高档消费品,国内市场价格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进口奢侈品毕竟是小众消费品,与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的大众品牌、国内品牌价格更应受到关注。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国商业改革问题。商业改革和商业创新远远落后于工业改革和创新,我国商业地产业的“得地者得天下”限制了无数品牌的生存发展。前两年,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大举收地铺店,谋求未来收益,2011年伊始便传出二三线商业地租翻一番、翻两番的消息。价格机制不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的事,而是一条产业链的事,这条产业链甚至包括了以前不被认为是产业链内部的那些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