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中心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北京通州 因国家战略而崛起的新城
时间:2017-09-25 08:20: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被誉为“京畿门户”的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在明清时期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盛名。如今,这片被运河文化浸润滋养的土地,又因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副中心的建设者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创造历史的“副中心速度”,做了最坚定的回应。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凝聚梦想之力的新城正从蓝图变为现实,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

  先进理念探索宜居之城

  5年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打造城市副中心”。3年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选址通州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程。

  “副中心的先进性不在于建设标准有多高,而在于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郑志勇眼中,副中心建设最有价值的是探索解决“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为杜绝“马路拉链”,这里建设了世界上最“智慧”的地下综合管廊。管廊内布置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信息、电力等市政管道,纳入8大类18种管线,为行政办公区提供最安全可靠、集约的市政公共网络。

  原本需要现场浇筑的梁、柱、楼板等,都改在工厂批量生产,在现场“搭积木”。80%的装配式建筑比例,大幅缩短工期、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

  在能源供给方面,副中心建设采用“浅层地温能为主,深层地热能为辅,其他清洁能源补充”方案,建成后可实现6平方公里“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目标。副中心内绿色建筑达100%,其中90%达到“绿建三星”最高标准。

  “副中心是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和智慧城市。”工程办常务副主任陈卫东举例说,新市委大楼门前广场下可收集雨水,20年一遇的大雨也能有效应对。此外,不起眼的路灯杆能随天气变化适时开启照明,还能兼顾WiFi信号发射、语音广播、汽车充电、应急求助等功能。

  “副中心速度”缔造千年之城

  办公区一期建设规模1.2平方公里,地上建筑、地下管廊、地下暗涵等交叉作业,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2万多名建设者全力以赴,短短7个月,一期办公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创造了“副中心速度”。

  在一期工程中,代号A1工程的市委大楼,建筑最高、开工最晚,是最难啃的骨头。

  项目常务副经理胡宪章记得,经过一遍遍完善进度计划,他们硬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立体式保温法打破了北京冬季土建不施工或慢施工的常规,把每层楼12天到13天的工期,压缩到4天。今年1月14日,A1工程结构封顶。在冬季92天完成30多万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封顶,4天一层的浇筑速度,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副中心速度”。

  要速度,更要安全。项目经理、北京城建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副经理宁卫东说,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管理,全部采用BIM技术。这是一种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的建筑模型,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的技术。

  根据BIM系统的模拟策划,A1工程被分为4个区;基坑从一坑调整为三坑,42米的中间带,形成运输和施工的生命线,节约30%工期;塔吊从13台增加到17台,并装上“黑匣子”。高精度GPS测量定位系统、劳务实名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均与手机APP相连,使质量安全人员可实时监控现场施工情况。

  “爬坡过坎儿”书写新城传奇

  工程建设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建设,需要一路爬坡过坎儿。这第一道“坎儿”就是拆迁。

  这次涉及17个村、15平方公里、5.2万户籍和外来人口的多村域大规模棚改拆迁,交出一份签约率100%、选房率100%的答卷。

  “拆迁无小事。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可能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潞城镇镇长吴孔安告诉记者,他们做的是守住“底线”,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棚改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潞城棚改的核心是“五审六认”工作法,由各临时党支部书记挂帅,成立由镇政府、村两委、拆迁人、拆迁机构、评估机构和测绘机构组成的6方小组,对被拆迁人、被安置人、新老宅基地、宅基地面积、经营面积5方面拆迁信息审核认定,信息全公开、过程全录像、结果全公示。

  如果说,征地拆迁是预料中的难关,那么路县故城的发现则是意外之喜。行政办公区开工前例行展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中,这座汉代城址“横空出世”。

  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有泉告诉记者,为确保副中心建设顺利进行,文物部门从全国调集9家单位,在划定区域内打响一场全国性考古勘探的“大会战”,完成约240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发掘了约10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存,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套)。

  古老运河连接起历史和未来,作为京津冀“一核两翼”的其中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座因国家战略而崛起的现代化新城,正肩负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向我们大步走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李盛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