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城区东西狭长、南北两山对峙。干旱高寒的地理气候,让这里的绿化工作一直困难重重。1989年,青海省委作出了“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的战略决策,正式启动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28年来,累计造林3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目前的75%。第三方机构评估认为,当地已初步探索出高寒干旱地区实施规模绿化的成功模式。
传好绿化“接力棒”
干旱高寒,这里每栽一棵树,都比低海拔地区困难数倍。“南北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姑娘不洗澡”,是对这座荒山秃岭围城、生态趋于恶化城市的真实写照。
时值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末,生态建设的理念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地处偏远的青海在省会严峻生态环境的倒逼下,开启了对于绿色发展的超前实践。
1989年,青海省委正式启动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为保证生态项目上马,当时全省全年财政收入只有6亿余元的青海,硬是“挤”出了1350万元用于绿化工程。
同时,青海省委清醒地认识到,就凭下发几个行政命令,单靠省里几个相关部门,西宁南北山的绿化任务绝不可能完成,更别说可能存在“九龙治水、互相扯皮,部门个个搞绿化、就是不见绿”的弊端。鉴于此,当年正式成立青海省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统揽全局,并且由历任省委书记或省长担任总指挥,主管副省长及西宁市市长担任副总指挥,全面负责绿化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8年过去了,领导在变,但主政者亲自挂帅的高配规格不变,指挥部“一竿子杵到底”的改革机制不变,不因人事更迭而政息,更不怕哪个部门“推不动”:青海历届领导将南北山绿化的接力棒一茬一茬传下来,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干。
全面调动积极性
西宁南北山绿化探索的一项重要创新机制是:由西宁地区的各部门、各行业划片承包绿化责任区。
“建立分片承包责任制,分别与指挥部签订承包责任书,颁发林权证,明确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使‘谁种谁有’的政策落到实处。”青海省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奎表示,这样有助于把责任落到实处。
记者注意到,这些政策还写进了地方法规:《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条例》,于1990年8月由西宁市人大通过,在当年12月由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批准;1991年,西宁市政府发布了《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条例实施细则》。专门为大山绿化立法,这在当时走在了前列。同时,青海省政府还颁发了《关于参与西宁南北山绿化的单位和个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承诺各项优惠政策长期不变,工作机制长期不变。
“这为大家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调动了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积极性”,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西宁供电公司绿化办负责人马乃敢对记者表示。28年前,该公司绿化办在西宁市北山大墩岭成立,截至目前共绿化面积2090亩,栽植各类苗木198万株,林草覆盖率达85%,辐射灌溉管网45000米……
28年来,累计有168个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驻军、武警部队和部分个体参与分片承包,现有绿化承包责任区117个,形成了以省市两级指挥部办公室为核心、各承包责任区为基础的南北山绿化管理管护体系。截至2014年底,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累计实现投资16.1亿元,其中各承包单位、个人自筹投资就达9.5亿元,占总投资的近60%。
打好造林组合拳
西宁南北山“科学造林”,靠的是组合拳:
以水定山。据统计,截至目前西宁南北山共建成泵站62座,铺设各级管道2000公里,修筑蓄水池570座,可控制灌溉绿化面积18.6万亩,建成了覆盖整个造林区域的林灌网络系统。
强基固本。绿化造林,基建先行,截至目前修筑了贯通南北山各个绿化区的硬化道路251公里,建成瞭望台、检查站、管护房128处,初步建成了服务于林木资源保护的基础设施。
科技支撑。与科研院校联合进行了多项研究推广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西宁市大南山树种多样性研究与示范项目,筛选出适生性较强的造林树种14种,适宜大南山的树种配置模式20种,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从1989年至今,栽植各类苗木3473万株,形成了以乡土针叶树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森林生态体系。监测数据显示:沙尘是西宁主要空气污染物,1989年—1996年,西宁年扬沙日数较多,其中1993年达到峰值7天;1997年—2002年,西宁年扬沙日数均小于3天;2003年—2013年,年扬沙日数平稳下降,均小于1天。据估算,南北山森林每年可滞尘7.5万吨,比1989年滞尘能力提高了7.2倍,对西宁扬沙日数的减少起到了重要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