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不是中国独有,但是像马桥经编这样将集群特色做大做强、做得红红火火的却极为少有。就连学者专家也不易解释清楚的集群竞争力现象,浙江海宁马桥街道党委书记沈顺年却做到了。海宁经编产业从1999年起步,短短10年,发展到接近250亿元销售规模,堪称中国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一匹黑马。沈顺年则是不折不扣的“黑马骑手”。
“你是秀才我是兵”踏出厚厚过来路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该产业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制造优势的重要秘密就是中国产业集群?至少有国外研究者是这样认为的:产业集群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之间各种各样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学习的成本,基础设施的成本,在世界来讲,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外国也有很多产业集群,但是没有中国这么发达,因为国外更倾向于认为集群会产生导致竞争激烈的不利因素。
那么在中国,成功的产业集群是否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有关?有人拿着这个问题向沈顺年求证,他只平淡地说:“你是秀才我是兵,我是干出来的。”也许沈书记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水准,但他有的是厚厚的过来路。
1997年,沈顺年上任马桥镇党委书记,他感觉马桥镇的经济急需提振不能再拖。在确定了“要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体”的发展路线后,沈顺年带着领导班子开始调查走访、开会研讨,靠着敏锐的眼光和实干的胆略,马桥抓住了能填补中国纺织业一块空白的经编产业,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马桥要建一个专门从事经编生产的工业园!
2000年10月,经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乡镇级的“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挂牌成立,这是浙江省级百家特色工业园区中唯一一个经编针织工业园。在园区成立之初,沈顺年等园区管委会领导层就提出了“辐射全国、接轨世界,打造‘中国经编之都’”的战略目标,并邀请行业专家制定了园区20年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海宁经编园区占地范围5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403家,投产企业387家,拥有省批股份制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2010年1~10月,实现技工贸收入188.05亿元,利税8.9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6.31亿元,同比增长42.5%;销售134.50亿元,同比增长46.2%;实现利税5.71亿元,同比增长4.5%。
加速不代表好 但是代表有活力
德国学者写过一本书,结论说,隐形冠军和产业集群没有特别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却有特别明显的关系。在一个集群中,它互相之间又竞争,又合作,又互相学习,又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地区品牌。
沈顺年说,海宁经编短短10多年时间,建立了一个经编产业园区,工业产值是170亿元左右,大大小小企业有400多家,加速不代表好,但是代表有活力。因为海宁经编产业集群中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更需要我们给他们一个机会。
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园区跟经编相关的产业占80%以上,也就是特色比较明显;第二,园区设备比较先进,科技含量比较高,2/3设备都是进口的;第三,产品用途比较广泛,经编产品既有服装用和家用纺织品,还有产业用纺织品。
以前,很多老百总姓以为“经编就是编织袋子!”如今,经编运动服面料穿在了美国NBA队员身上;经编多轴向玻璃纤维织物成为了全球最大风力发电机生产商的主供应商;第26届奥运会的一半会旗采用了园区开发生产的高档经编布;还有经编土工材料被用于青藏铁路、沪杭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经编膜结构在上海世博会中亮相……
这些都是在沈顺年的“经编王国”里的成绩记录。他说过他喜欢开会,因为开会需要用到经编的广告布作装饰,可以用到经编覆膜的笔记本,有一次他更是推荐一种用高新材料碳纤维编织设计的写字笔。有一句调侃的话说“沈书记已经是经编的代名词”,并不为过。
这两年,经编产品很火暴,2010年园区该产业的增长率超过40%,处于了产业发展的较高水平。经编产业能够经历金融危机仍旧赚大钱,的确是沈书记笑得最开怀的一次。在他看来,航空航天用的有经编;地上跑的汽车有经编,油桶也有经编;身上穿的有经编,头上的帽子也有经编;内衣有经编,外套也有经编,“经编有很大的潜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服务是第一优势 服务也是生产力
纺织业界很少有不熟悉沈顺年名字的。因为身份的多重性,在行业许多会议和活动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在海宁他还有海宁经编协会和马桥经编协会的组织,开会解决问题更是经常的事。有人给沈书记安了一个热衷参会的“会虫”绰号,说来真有点儿贴切。
沈顺年告诉记者,产业集群实际上是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下开展起来的。“我们搞经编的时候,开始只有四五家企业,产量不到5亿元,通过10年的努力,弄到了几百亿元。”其一是党的政策好,引导大家去经商办企业;其二主要就是人才,还有一些资源共享、智力提高等等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实惠。更重要的就是政府和行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对园区的发展提升又是一个很好的鞭策。
如何发挥集群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搭建成长跑道,是海宁经编园区管委会的主要工作重点。在园区有商务便利、劳动力优势、产业链集聚、而且有政府鼓励与支持,企业发展减少了后顾之忧。而园区积极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合作交流平台、贸易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培训教育平台、人才劳力平台等10大服务平台,为企业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沈书记在园区喊出的口号是“服务是第一优势,服务也是生产力”。
以前总有个疑问,沈书记怎能把当地经济引导管理得这么好,而且始终注入了持续而高涨的热情?后来才知道,沈书记如酒香浓郁般的经编情结,是从了解行业、贴近行业再到服务行业十余年的经历中培养来的。就这样,他在纺织领域、在经编产业扎下了根。为了经编产业的发展和特色区域经济的提升,他以身作则,在多元化、多层级的参与中服务着行业和企业。对此,沈顺年的回答永远是那句“多沟通是好的”。
过去10年引设备 未来10年聚人才
已经辉煌的马桥经编未来要怎样走?在沈顺年的行动中,业内人可见一窥。
适应经编产品的应用范围和拓展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无疑是沈书记为马桥经编确定的下一个转型目标。在“园内提升、园外拓展”的方针下,海宁经编将突破灯箱广告布、篷盖布等中低等品种占主流的状况,开发新型功能性面料、研究玻纤碳纤维多轴向经编织物、创新土工合成材料等方面。据了解,根据海宁经编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产业用纺织品将占到园区纺织品总量的更高比例。
然而,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能给企业提供的空间在哪里?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高、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会制约因素。对此,沈书记肯定,先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是要向中西部转移,就浙江来说,纺织产业真的已经到了非转移不可的地步。他就环境容量和高房价问题解释到,搞纺织,某种程度上讲印染环节比制造更重要,关系到印染水和印染废弃物处理;沿海地区房价太高,即使有外来工到当地打工,他们买不起房子,也留不住工人。
他常说,在一个地方要提升,一要做品牌,二要做服务,三要做总部,另外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沈顺年一直强调,在沿海地区,不能单单讲工程,要更重视现代服务业,就像海宁这个县级市相对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它还可以做品牌,可以搞商城,还可以搞经编总部商务区、创意园区等。园区管委会已经先行一步,为亟待发展的企业选中了离海宁交通便利的安徽郎溪。这样,产业转移后一方面为相对落后的地方服务,另一方面能够重新保持空心化,把更高端的东西留在这里。
过去10年,沈书记把最好的经编机从德国拉到海宁,未来10年他要把经编机送走,再把国内外最好的服务业人才拉到马桥,建立经编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