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卫纺织品待奋飞
时间:2015-01-30 11:22:44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指出,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工业新增长极。而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是产业用纺织品中一个重要类别,是衡量纺织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世纪,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进步飞速发展。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发展受行业起步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原创性核心技术匮乏、标准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行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在一些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依循《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洞悉产业发展阻碍,更好地依托科技进步,实现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全面提升,成为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关注的议题。
前景广阔路在脚下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指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有200多类产品,其中高性能医用纺织品占10%。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以纤维和织物为基础,以医学应用为特色,是多功能复合型、高安全性、舒适性、绿色环保纺织制品,一般包括医疗用纺织品和卫生用纺织品两大类。
医卫纺织品亟待提高
国内生产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而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等原因,一直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医用纺织品在外科用植入性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的大部分产品,特别是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方面基本依赖进口,产品国产化率极低,市场被外企占领,每年进口量超过60亿美元。
而我国高技术常规医用纺织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也基本上被外商控制,高技术产品80%以上依靠进口。同时,产业外资化现象严重,外资企业对行业总销售额的贡献超过50%。目前,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约有120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超过半数。
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企业显得势单力薄。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艳介绍,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企业约有2400家,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以2005年为例,国内企业年销售额高于1亿元的仅有30家。中国企业的年平均销售额仅为120万美元,比美国企业平均销售额的14%还低。
目前,我国非织造布在一次性防护用纺织品上的使用率较低。美国非织造布的60%~70%用于医疗卫生及生活用品,在西欧使用的医用纺织品中75%为非织造布,而其中30%为“用即弃”产品,而在国内的使用率还不到10%。我国医院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很低。
在卫生用纺织品方面,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市场发展较迅速,在实现自给的同时,净出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统计,2005年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的销售额约为159亿元,其中妇女卫生巾115亿元,婴儿尿布38亿元,成人失禁尿布6亿元。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内地出口的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或港台企业中转,再取得相关产品认证后出口。在妇女卫生用品和婴儿纸尿布等方面,国内市场渗透率尚显不足。发达国家妇女卫生用品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90%左右,而我国市场渗透率仅为67.5%左右,稍高于57%这一世界平均市场渗透率。婴儿纸尿布的市场渗透率,日本为95%,北美达到96%,世界水平为44.1%,我国婴儿纸尿裤市场渗透率仅为17.3%。
多种因素制约行业发展
纺织科学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但在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中的纺织科学技术多年来并未得到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充分重视。比如,中空纤维膜材料、静电纺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等新型纺织材料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材料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有效衔接,新技术未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及时应用,同时,也缺少了对纺织新材料发展的推动。
企业品牌意识薄弱。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发达国家占领,很多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沦为国际品牌的材料供应商,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大打价格战。张艳说:“国内缺少具有从纤维材料到非织造布制品生产的一条独立完整的产业链,这也影响了高档民族品牌的创建和成长。”
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医疗用纺织品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审批周期过长,也影响了国内企业对医疗用纺织品行业的投资热情。同时,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规不明确、个人防护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对我国医疗防护用纺织品造成了较大影响。张艳介绍,卫生部虽然发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除《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对防护用品的质量、穿脱顺序和戴用作出规定外,其他法规没有对医护人员防护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对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标准化提出要求。
流通环节成本过高。国内医疗用纺织品的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我国生产的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产品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包装之后,高价返销国内,流通环节以多倍价格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抑制了高性能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
“此外,标准和规范制定工作的滞后以及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薄弱也都直接影响着国内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李燕立说。
加强政策扶持冲破发展阻力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科技进步长效机制。生物医用材料从科研到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与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目标相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科研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向医用防护用品相关领域倾斜,创建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技术研发与临床评估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引导企业确立中长期规划,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示范性的“政产学研用”生物材料技术创新产业链,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
加强部门协调和衔接,建立国家各相关部门协调及统筹规划机制,构建国家医用防护用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的良性运转机制。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需要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
建立质量保障和配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压力。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纺织服装周刊)
21世纪,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进步飞速发展。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发展受行业起步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原创性核心技术匮乏、标准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行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在一些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依循《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洞悉产业发展阻碍,更好地依托科技进步,实现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全面提升,成为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关注的议题。
前景广阔路在脚下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指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有200多类产品,其中高性能医用纺织品占10%。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以纤维和织物为基础,以医学应用为特色,是多功能复合型、高安全性、舒适性、绿色环保纺织制品,一般包括医疗用纺织品和卫生用纺织品两大类。
医卫纺织品亟待提高
国内生产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而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等原因,一直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医用纺织品在外科用植入性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的大部分产品,特别是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方面基本依赖进口,产品国产化率极低,市场被外企占领,每年进口量超过60亿美元。
而我国高技术常规医用纺织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也基本上被外商控制,高技术产品80%以上依靠进口。同时,产业外资化现象严重,外资企业对行业总销售额的贡献超过50%。目前,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约有120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超过半数。
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企业显得势单力薄。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艳介绍,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企业约有2400家,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以2005年为例,国内企业年销售额高于1亿元的仅有30家。中国企业的年平均销售额仅为120万美元,比美国企业平均销售额的14%还低。
目前,我国非织造布在一次性防护用纺织品上的使用率较低。美国非织造布的60%~70%用于医疗卫生及生活用品,在西欧使用的医用纺织品中75%为非织造布,而其中30%为“用即弃”产品,而在国内的使用率还不到10%。我国医院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很低。
在卫生用纺织品方面,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市场发展较迅速,在实现自给的同时,净出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统计,2005年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的销售额约为159亿元,其中妇女卫生巾115亿元,婴儿尿布38亿元,成人失禁尿布6亿元。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内地出口的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或港台企业中转,再取得相关产品认证后出口。在妇女卫生用品和婴儿纸尿布等方面,国内市场渗透率尚显不足。发达国家妇女卫生用品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90%左右,而我国市场渗透率仅为67.5%左右,稍高于57%这一世界平均市场渗透率。婴儿纸尿布的市场渗透率,日本为95%,北美达到96%,世界水平为44.1%,我国婴儿纸尿裤市场渗透率仅为17.3%。
多种因素制约行业发展
纺织科学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但在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中的纺织科学技术多年来并未得到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充分重视。比如,中空纤维膜材料、静电纺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等新型纺织材料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材料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有效衔接,新技术未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及时应用,同时,也缺少了对纺织新材料发展的推动。
企业品牌意识薄弱。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发达国家占领,很多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沦为国际品牌的材料供应商,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大打价格战。张艳说:“国内缺少具有从纤维材料到非织造布制品生产的一条独立完整的产业链,这也影响了高档民族品牌的创建和成长。”
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医疗用纺织品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审批周期过长,也影响了国内企业对医疗用纺织品行业的投资热情。同时,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规不明确、个人防护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对我国医疗防护用纺织品造成了较大影响。张艳介绍,卫生部虽然发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除《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对防护用品的质量、穿脱顺序和戴用作出规定外,其他法规没有对医护人员防护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对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标准化提出要求。
流通环节成本过高。国内医疗用纺织品的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我国生产的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产品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包装之后,高价返销国内,流通环节以多倍价格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抑制了高性能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
“此外,标准和规范制定工作的滞后以及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薄弱也都直接影响着国内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李燕立说。
加强政策扶持冲破发展阻力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科技进步长效机制。生物医用材料从科研到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与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目标相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科研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向医用防护用品相关领域倾斜,创建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技术研发与临床评估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引导企业确立中长期规划,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示范性的“政产学研用”生物材料技术创新产业链,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
加强部门协调和衔接,建立国家各相关部门协调及统筹规划机制,构建国家医用防护用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的良性运转机制。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需要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
建立质量保障和配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压力。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