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棉花科技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智慧高产示范棉田创建,到棉花产业碳汇潜力研究,再到生物防治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这些成果为我国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当地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产业影响日益显著,由王占彪研究员领衔的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从全球与中国视角全面评估棉花生产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性,解析棉花生产环境影响并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改进路径,通过量化我国棉花生产碳、氮、水足迹以及全球棉田氧化亚氮及氨挥发的排放因子,挖掘棉花产业碳汇潜力,为优化新疆棉田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团队还研发了秸秆炭化、肥料应用及灌溉优化等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助力减排增汇,并联合相关企业探索碳汇价值开发与市场转化,研究核算方法、编制棉花碳汇方法学,依托相关项目平台推进碳汇项目备案,明晰碳汇价值归属,并开辟了碳交易路径,为棉花产业及全球农业低碳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上发表。该团队还量化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纤维品质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综合气候、土壤、地形等多源数据建模,剖析多因素综合影响机制并提出全国棉花可持续生产与气候适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棉花区划区域指导系统及模型,定量化新疆不同区域的气象、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与棉花品种、种植模式和密度之间的定量化动态关系,构建棉花种植管理数字化专家指导模式。目前,该团队探索棉花抗逆机理,致力于打造新疆棉花区划与区域指导系统及模型,通过实时监测农业气象信息、精准预测灾害发生并精确评估灾害影响,力争为棉花产业防灾减灾献良策。冯鸿杰研究员团队历经10多年攻关,利用微生物组学方法,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健康土壤、健康棉株的内生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构建了棉花生防菌种群资源数据库,解析了一系列生防菌株的防病机制,成功研发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棉菌乐土”。“中棉菌乐土”创新棉花黄萎病防控技术“微生态调控技术”,即利用有益微生物组群调控土壤微生态环境,集抑菌、诱抗、促生于一体,并以内生真菌为主,根际益生细菌为辅,组成一个有益微生物群,将之释放到土壤中,达到土传病害的绿色控制等。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中棉菌乐土”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57.5%),增产约10.7%,提高纤维品质(长度和强度分别提高1.1和0.9个点),综合表现均显著优于市场同类产品,每亩增收约300元。“中棉菌乐土”还可用于辣椒、西瓜、草莓、番茄、茄子等多种作物,均具有显著防病增产效果。目前,“中棉菌乐土”已在新疆棉区示范推广50万亩。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科研工作者将继续以科技兴农、产业兴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