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了古典元素跟现代工艺的国潮服饰、承载了织锦技艺和现代审美的华丽婚服、结合了民族特色与创新面料的手工制品……日前,浙江海宁许村迎来一场传统与艺术的文化盛宴——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本届大会主题为“非遗传承 国风潮涌”,旨在深入探究纺织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聚焦现代设计与商业价值转换,发挥产业集群推动国风国潮走进时尚生活的重要作用,为提升纺织行业文化软实力提供新动力。
“老传统”带来新“钱景”
现在非遗有多火?
从汉服到“新中式”服装,近年来,带有中国风元素的产品屡屡“出圈”,年轻人对“国潮”的喜爱,正逐步成为引领社会审美的“风向标”。
《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大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非遗国潮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电商平台上非遗国潮商品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
“伴随传统美学的代际传承、民族文化的全球延展,国风国潮已成为一种重要消费趋势和文化现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近年来,非遗国风品牌展现出巨大的活力与魅力,与文旅相映成趣,与文创相得益彰,与科技相互赋能,与展览相辅相成,这些创新实践,让纺织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新生,成为价值支点。
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兴趣的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逐渐兴起。手艺人们也开始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产品。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东方市代表性传承人符慧莉把织好的黎锦图案贴在银镯上,或包在耳环上,成为具有浓郁黎族特色的饰品,让人眼前一亮。“现在公司的年销售额从过去的3万元激增至160万元。” 符慧莉对此十分自豪。
海宁不少纺织企业也乘上“国风美学”这股东风,以传统技艺支撑品类创新,新中式服装、真丝提花织造艺术品和各类文创产品不断涌现。据了解,1-9月,海宁市皮革、经编、家纺、袜业等八大传统制造业产值达662.5亿元,增加值127.5亿元。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明松介绍:“时尚产业是海宁永不褪色的‘金名片’。如今,全国30%的新中式面料来自许村。”
找准创新发力点是关键
非遗市场的火热,底层逻辑是消费者和商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钱小萍对此深感欣慰,不过火热的市场并未让她放松对其未来的考量,如何让非遗光彩持续绽放成为她经常思考的问题:“非遗地发扬光大的发扬光大需要不断创新求变。创新分为外观风格、织物质地、结构、工艺技术和生产工具革新、织物用途等多方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李薇一直专注于国际时尚设计与全球当代艺术的创新实践研究,通过独特的东方诗性视角,创作出了许多极具新“东方视觉”气韵的时装艺术作品。在她看来,非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要融入人们当下生活,通过不断创新,设计去“符号”化,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不能否认,如同潮汐般起伏的国风浪潮,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也逐渐暴露隐忧。众多企业纷纷涌入这一领域,市场竞争的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国风浪潮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但众多企业纷纷涌入,同质化竞争现象也愈发凸显。第二十、二十四届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福建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刘勇对此提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策略,倡导用科技赋能设计,充分利用数字时尚工具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为设计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这也成为当前不少纺织非遗传承人选择的新路径。苏州高新区文化人才俞君瑶出生于“苏绣世家”,母亲姚惠芬是苏绣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也是她学习苏绣的启蒙老师。近年来,俞君瑶潜心于“跨界”创作,将当代艺术观念融入苏绣中,让传统复兴和鲜活。“我的一些作品的底稿是用人工智能(AI)绘制的。”她认为,非遗产品可以结合AI的创意能力,以视觉艺术的形式,为这些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感受非遗背后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浇灌非遗之花,让非遗传承发展的根脉得以延续,不止需要设计师、传承人们的努力,更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支持。
近年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为促进纺织非遗产业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出台提质升级实施方案、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举办展览展示等。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杨柳表示,未来,工信部将围绕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性发展创新和发展,加强政策引领、注重需求导向、推进协同合作、推动融合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予非遗时代活力,促进纺织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性发展创新中发展,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在利好政策推动下,协会关注、企业运作、学界助力,都成为非遗传承与复兴的重要力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总策划孙淮滨发布《2023/2024年度中国纺织非遗发展报告》。该报告涵盖指导篇、事记篇、人物篇、风采篇、大赏篇五大篇章,梳理归纳一年来中国纺织非遗走过的路程及取得的成果,为纺织非遗可持续创新提供了有力借鉴。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主办、山东魏桥创业有限公司赞助、山东魏桥嘉嘉家纺有限公司、山东向尚服饰文化有限公司支持的《经纬传承·魏桥纺织非遗大讲堂》也在大会期间启动,将为纺织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支持。
此外,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与四川省文旅厅非遗处、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何所有国际商业集团、桐乡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北京融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纺织非遗创新应用合作》《纺织非遗品牌孵化与商业转化合作》、与《纺织非遗标准合作》、与《植物染项目战略合作》签约;海宁中国家纺城与相关纺织类和经管类院校进行了《纺织时尚产业产教协同发展创意联盟》签约。
当前,纺织非遗的合作机制已初步打通,进一步擦亮非遗名片,未来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