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纤维 >>  热点关注
湖北南漳蚕桑产业破“茧”成“蝶”
时间:2024-09-18 09:49:36    来源:极目新闻  

日前,湖北省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在襄阳市南漳县召开。来自全省的蚕桑产业相关工作人员走进南漳,探访桑蚕养殖基地,观摩生产加工车间,参观楚桑丝博园,为当地蚕桑产业破“茧”成“蝶”点赞。

地处荆山东麓的南漳县,植桑养蚕的历史悠久,桑园面积、养蚕张数、蚕茧产量曾一度位列全省前茅,“楚丝”品牌更是享誉全球。1996年,受市场波动、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蚕桑产业遭遇重创。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出台《南漳县桑蚕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将桑蚕产业链纳入全县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助推

桑产业发展迈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

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示范合作基地、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板桥镇雷坪村桑蚕基地,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蚕共育室,里面却充满新意。蚕宝宝吃的不是桑叶,而是科学配比的蚕饲料;不需人工加料,装有蚕宝宝的盒子经家蚕人工饲养投料一体机后实现自动喂食;室内空调开放,飞檐走壁的管道不时喷出湿气。

“这是新引进的温湿度共育自动化系统,在本地可以通过控制箱来调控,千里之外就可以用手机对蚕室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进行远程监测和调控。”南漳县天都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加松说,这样养出来的蚕儿更加健壮,单产提高5公斤至10公斤以上,孵化率、收益率能够达到98%,还节省至少20%的劳动力。

科技赋能智慧育蚕、科学养蚕,既解放了人力,更大大提升了养殖效能。为此,板桥镇创新推出“统一蚕种,小蚕共育,大蚕分养”模式,带动周边3个乡镇27个村,帮助农户育小蚕,指导农户养大蚕,蚕农养殖周期也从28天缩短至15天。当地农户也纷纷重操旧业,经统一培训、岗位练兵,从“经验主义”养殖户升级为“职业农民”。

目前,板桥镇有18个村发展蚕桑产业,村平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万多元;有100多户养蚕大户,带动全镇500多农户投身蚕桑产业,户平年增收5000多元;有桑蚕专业合作社17家,年养蚕3000多张,产鲜茧27万斤,蚕茧收入700万元,蚕桑产业重振雄风。

但蚕桑产业的价值远不止此。从“种好一棵桑树”到“养好一张蚕纸”再到“拉长一根蚕丝”,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挖掘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桑叶消化不完,我们就建桑叶茶车间;修剪的桑枝过去当柴烧,现在桑枝菌车间可以将其变废为宝。”去年6月,雷坪村党支部书记柏宜鹏到四川南充考察学习后,对蚕桑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他回村后即布局农产品加工,辐射周边2000多亩桑园,年加工优质桑叶茶1万斤、桑枝菌包六千袋,蚕桑资源实现就地转化增值。

为进一步加大蚕桑资源产品开发力度,在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县老促会等单位的支持下,投资390万元,作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板桥基地的蚕桑博士工作站,日前也在板桥镇正式投入使用。板桥镇党委书记蔚治军表示,基地的建立搭建了蚕桑科技创新的平台,帮助当地综合利用蚕桑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挖掘丝绸之路产业文化,开发蚕桑观光旅游产品,加快推动全省蚕桑大镇建设。

而在距雷坪村百公里外的县城周边,由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打造的南漳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已成为全省蚕桑产业三产融合的典范。

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首家丝绸工业旅游项目与桑蚕文化旅游目的地,游客在这既可以亲临缫丝车间生产一线,见证“抽丝剥茧”的过程,又能看到馆藏缫丝器具,了解楚国桑蚕丝绸历史,还能品尝桑叶茶、桑果汁、桑葚酱等桑蚕主题茶食,感受蚕丝被、丝巾、旗袍等丝绸制品的魅力。

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学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9.3万人,预计今年接待量突破15万人次,缫丝产业和旅游收入达1.2亿元。集桑蚕养殖与收购、缫丝生产、丝绸家纺、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为一体的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湖北省桑蚕茧丝绸行业“三产融合”创新示范企业。

从“四边桑”向“集中连片”、从“小农户”向“专业合作社”、从“零星散养”向“省力化大棚养蚕”、从“一产种养”向“三产融合”,南漳县的桑园种植、养蚕主体、养蚕方式、产业模式均实现巨大转变,蚕桑产业破“茧”成“蝶”。今年,该县蚕桑面积稳定在5万亩,预计年发放蚕纸2万张,产鲜茧800吨以上。

南漳县副县长石海龙表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坚持“立桑为业,蚕桑并举,多元发展”的思路,该县将大力推广轻简化桑树栽培、集约化小蚕共育、省力化大棚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蚕病综合防控等技术,提高桑园产量、蚕茧质量和综合效益。同时综合利用桑蚕资源,拓展桑蚕产业深度和广度,力争在产业链条的多个环节上都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全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贡献南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