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纤维 >>  热点关注
共富工坊帮蚕农结出“黄金茧”
时间:2024-07-18 14:38:18    来源:钱江晚报  

今年,屈建平大爷也进了乡亲们的养蚕新“群聊”。

这天早上,天尚未透亮,嘉兴桐乡洲泉镇屈家浜村不少人都已起床。76岁的村民屈大爷拿着竹筐来到了自家的桑树田里,给蚕宝宝准备当天的新鲜桑叶。

“最近天气热,蚕宝宝吃得多,一天下来要喂6次。当然,吃得多长得也快,再过几天就要开始吐丝结茧了。”说话间,屈大爷把刚摘下的新鲜桑叶放进身边的竹筐里。

走进屈大爷家的蚕房,里面颇感阴凉,错落摆放着十张竹匾,每张竹匾里都有几百条蚕宝宝在桑叶间爬上爬下,这些都是屈大爷的“金宝贝”。“我从小就养蚕,之前养的是普通蚕种,周围邻居都说‘黄金蚕’茧种效益更好,我今年也加入了‘共富工坊’。”屈大爷说。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蚕桑丝织技艺十分发达,作为“中国蚕丝被名镇”的洲泉镇被认为是中国蚕丝被行业风向标,有着“中国蚕丝被看桐乡,桐乡蚕丝被看洲泉”的说法。

在洲泉镇,农村地区大多跟屈大爷家一样,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村村缫丝剥棉。不过,洲泉镇政府工作人员也直言,蚕农单打独斗往往不能形成发展合力,如何联动企业与农户,一直是政府思考的方向,当地的“共富工坊”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加入共富工坊之前,每年,屈大爷采好茧子,往往要自己找地方去卖,蚕茧的价格很不稳定,往往养一季蚕只能抵抵辛苦钱。

“之前没加入‘共富工坊’,一是担心新蚕种不好养,二是担心销路。后来看到邻居们反馈好养又高价,才放下心来。”屈大爷说,今年自己刚养了一张“黄金茧”蚕种,工坊统一收购,价格比其他地方要高,“比普通蚕种多卖了500多元。”

2022年,洲泉镇党委牵头,浙江蚕缘家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屈家浜村、建胜村、兴民蚕业专业合作社与320余家农户,成立“共富工坊”,通过组织牵线、技术搭桥、平台对接,推动“黄金茧”落到农户家中,实现点“丝”成“金”。

屈大爷在家里养蚕,老伴夏林娥则在工厂里做手工剥茧的蚕娘。记者看到,在工厂一楼,五六位蚕娘围坐在一起,夏林娥熟练地在清水中把煮好的茧剥开来套在手上,去掉里面的蛹,连续套七八个茧子后,再拉成一个A4纸大小的“棉兜”,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是蚕娘几十年功力的体现。再经过晾晒等程序之后,蚕丝就可以进行拉丝成被。

浙江蚕缘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严晓丽说,工坊依托“黄金茧”这一新品种,从事蚕种发放、蚕茧收购、丝绵加工等,属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据严晓丽介绍,公司和政府不仅会对蚕农进行常态化技术指导、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还实施“一收一补”兜底政策,以高出市场价20%收购黄金茧,解决蚕农的后顾之忧。

据悉,工坊落户以来,蚕缘家纺公司累计收购黄金茧5万公斤,仅在今年一季度,通过“共富工坊”发放蚕种1500张,收购蚕茧150000斤,收购价3000元每担(100斤),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我们的‘共富工坊’在2022年入选了浙江省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典型案例,2023年入选了国家发改委关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典型经验。”桐乡市洲泉镇党委委员赵劼炜说。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此前,浙江省委组织部牵头农业农村厅等5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搭建村企合作平台,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共建成“共富工坊”10271家,累计吸纳农民就业47.1万人,人均月增收约2600元。

如今,仅在屈家浜村就已经有八成以上的村民加入了“共富工坊”,像屈大爷一样养黄金茧的蚕农越来越多。屈大爷逢人就说,自己家的蚕宝宝吐的不是蚕丝而是“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