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子垃圾、农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废旧纺织品、厨余垃圾等固体废物,到数据智能、高值资源化、全过程污染控制、无废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等绿色生产力发展,固废的无害化、资源化与高值化利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日,2024年全国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会在上海举行。
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同济大学和东华大学共同主办,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承办。作为我国有机固废领域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吸引了逾千位固废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齐聚上海,重点关注固废领域研究前沿、行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等,以“协同增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有机固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和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
会议设置了“数据赋能智慧运营,支撑无废城市低碳建设”“高值利用降本增效,助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全过程污染防控,书写美丽中国新篇章”“携手共进交叉协作,共话典型行业固废新路径”等4个分会场,开设了“固废未来新征程政校企对话会”、“固废资源化、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项目成果交流、“青年学者专场”、典型工程案例考察等主题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提出了国家环境保护税、排污交易、生态环境补偿、绿色GDP核算等政策方案并在全国实施应用,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连续13年的国家绿色GDP核算报告,介绍了国家污染减排工程方案决策规划、污染减排工程实施管理以及减排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研究员侯立安指出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而良好的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碳中和愿景下,城市面临着进出物质失衡、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应该从整体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的优化利用,转变单纯末端处理的技术路线。
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提出了以无害化为目标、以资源化为手段的有机固废处理处置基本理念,总结分析了有机固废在生物转化、热化学转化、固液分离、产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技术难点,指出了有机固废未来重点突破方向,并强调了科技增量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东华大学王华平教授针对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低的行业关键问题,突破了旧聚酯高效再生技术瓶颈,实现了我国废旧聚酯纺织品高效回收与高值利用,为纤维技术革新同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质生产力……
在为期3天的大会上,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双碳战略”“无废城市建设”“新污染物”“数字赋能”“循环经济”等热点话题,带来了内容丰富的主旨报告。大会研讨过程中提出,固废处理是三废处理的最后一道托底屏障,是保障绿水青山的最后一道防线,固废的资源化处理过程,还要回归到其对环境的保护,对污染的削减,期待未来在碳交易和付费机制上推动产业的大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着重搭建了科研单位和企业交流平台,特设“生态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亮点板块,设置了创新技术投资洽谈、企业技术需求分布对接等活动,有机固废领域专家学者、企业科技人员共研产业现状,充分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增进“政产学研投”深度融合,推进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固废领域科技交流与产业化,为推进无废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有益的科技创新路径和实践方案,助力驱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东华大学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特色,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航天航空、重大建筑工程等领域。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瞄准我国环境领域关键卡脖子问题,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办学理念,在固废资源化、环境监测、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成果。
例如针对餐厨垃圾高值资源化的定向制备高纯度乳酸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乳酸的高效分离提纯,乳酸纯度高达98.4%,1吨餐厨约转化35 kg乳酸。围绕该技术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转化3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经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有机固废超快肥料化的1小时纳米腐熟剂,可实现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有机固废快速腐熟成高活性有机肥。该技术已获4项发明专利,授权5家公司使用,并建成20万吨级有机肥生产线,推广10万余亩农田。该成果获2023年度科技部组织的全国颠覆性技术总决赛优秀奖,为我国双碳计划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