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纤维 >>  热点关注
非遗跨界正“破圈”
时间:2024-06-11 09:37:24    来源:新华社  

2024年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今年各省(区、市)在8日前后举办12614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9642项。

据小红书最新统计,2023年,有超过50万网友发布了非遗相关笔记,非遗通过与City Walk、新中式穿搭、手工、户外等潮流的跨界融合,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2024年是中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非遗与年轻人的互动越发密切,古老的非遗手艺通过当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跨界发展新趋势。

缂丝“飞入”百姓家

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到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再到科技与未来感满满的苏州高新区新貌……“00后”非遗缂丝传承人范辰霄以缂丝的梭子为桥梁,连接古今中外元素,创造了《穿梭百年梭织高新》缂丝作品。

范辰霄出生在苏州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不少人家都靠缂丝手艺吃饭。“手艺一代代传下来,小时候看爸妈每天忙着缂丝,觉得很好玩,就想加入他们。”范辰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缂丝技艺起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自汉代至隋唐时期传至中原内地,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移至苏州一带。苏州缂丝画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据范辰霄介绍,缂丝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古老的木机及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技艺,将五彩蚕丝线缂织成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古人称之为“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叫“缂(刻)丝”。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色纬丝多达6000多种颜色,缂丝织造的速度比云锦更为缓慢。要让缂丝制品的正反两面如一,必须达到异常精细的要求,一件作品一般耗时几个月,甚至以年计。”范辰霄说。

缂丝艺术品历史上只服务于达官贵人,如今怎样让“小众高端”的缂丝更加生活化、年轻化、时尚化?作为新一代传承人,范辰霄进行了大胆创新。他尝试在题材上引入西方油画等多种风格,逐梦之初,父母与他产生了分歧,批评了他的反传统作品。

打击并未让范辰霄放弃创新,反而促进他不断思考。一次和澳大利亚交换生的交流给了他新的灵感。他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容易“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用性物品。“澳洲特产的地毯也是通过机子织出来的,原理和缂丝有几分相似,缂丝作品过去只有供欣赏的功能,但地毯是有实用价值的。”范辰霄说。

在此启发下,范辰霄创作出了缂丝封面笔记本、缂丝团扇、缂丝手提包、钥匙扣等一系列实用生活物品,这些小物件在网店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蚕丝非常娇贵,为了保护缂丝物品能使用更久,范辰霄又开始探索将非遗技术与纳米材料防尘技术相结合。“缂丝绣片上,我们会做一些纳米材料的涂层,表面形成荷叶状保护膜,遇水不会渗入,起到防污防尘作用。”范辰霄说。

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许多网友拥有了平生第一件缂丝作品,甚至成为缂丝的“忠粉”。有年轻的粉丝找到范辰霄工作室来,希望上门求艺。

“未来,我希望设计出更多具有时代特点、充满活力的作品,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既接地气又能聚人气。”范辰霄说。

三彩碰撞甲骨文

初夏时分,漫步于河南洛宁县罗岭乡山间,随处可见大片花谷梯田,山峦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幅动人画卷。在这里,以陶缸和三彩为基础的创意作品随处可见,把原本偏僻的小山村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爱和小镇”。

山村焕新,一切缘起是非遗三彩釉画烧制技艺传承人、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作为中国陶瓷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郭爱和在洛阳已建立了个人艺术馆、博物馆和三彩文创园,但他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来展示洛阳三彩的魅力。2015年,郭爱和提出“以大山做画布,陶瓷做画笔,把洛阳三彩艺术融入大自然”。通过近十年精心打造,“中国乡村艺术公园样板间”在罗岭乡初现雏形,郭爱和所倡导的“艺术赋能和美乡村”也在这里深入人心。

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与展望”论坛上,郭爱和对“洛阳三彩”理论进行了精彩阐述,并把三彩釉画列为与版画、油画、中国画比肩的全新画种。

“国画遇到水和火,就没了,可以说保鲜期只有30年、保质期只有100年。油画遇潮会发乌,保鲜期300年、保质期500年。而三彩釉画无论室外室内都历久弥新,小可做壁饰,大可无限大,保鲜期1000年、保质期2000年。”郭爱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洛阳三彩,是世界上最艳丽的陶瓷;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体系文字。郭爱和将洛阳三彩、甲骨文与钟表工艺跨界融合,经过数千次实验,终于成功烧制成洛阳三彩瓷片表盘。

瓷片表盘呈现出独特的润泽与通透,非玉而胜似玉。“在表盘的方寸之间要绘出12个甲骨文刻度,表盘中央还要绘一个甲骨文的生肖。”郭爱和介绍说,金色刻度使用的是和三彩釉色相结合的金釉。这种釉色,他在为上海世博会设计的特许商品《环绕世博》中使用过,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景区的大型三彩壁画《万佛朝宗图》中大面积使用过。

“洛阳三彩艺术腕表首次将十二生辰用甲骨文的形式手绘至表盘上,不仅打破了以阿拉拍数字、罗马数字为钟表刻度的西方习惯性规则,更在小小表盘上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可以说,这是中国原创钟表走向世界的一个开始。”郭爱和说。

郭爱和主创设计的洛阳三彩艺术腕表

洛阳三彩艺术腕表曾在瑞士巴塞尔参展,收获参观者高度评价。“非遗传承,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敢于做颠覆常规的创新,才能让古老技艺更好地传承。”郭爱和说。

在郭爱和的引领下,洛阳三彩被运用到更多跨界领域,如首饰、装饰品、日用品等。郭爱和曾设计一款名为“当日记”的文创作品:中间的三彩瓷盘绘制传统虎头鞋、虎头帽图案,6张月历呈圆环状,可双面使用。作品既有月历功能,又是一件可供把玩的三彩摆件。

“期待更多人了解、欣赏洛阳三彩,‘满城尽饰三彩艺’,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全新光彩。”郭爱和说。

当苏绣遇上AI

“先转综,再穿梭,拨尾线。”上海嘉定区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碧娴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演示如何使用迷你织布机,带领大家体验指尖上的“丝绸之路”。

“90后”陈碧娴是苏绣世家的第四代传人,自七岁起,她便跟随外公外婆学习苏绣技艺。她擅长使用捻针结合齐针的组合针法,绣制出水墨的质感。她还有一个“绝活”——劈丝:两手捏住丝线两头,小指勾住线的中间,可以将一根丝线劈成0.015毫米粗细。这样的“细”线,甚至一般相机都拍不出其影像。

作为一名年轻绣娘,陈碧娴喜欢借助AI绘画来创造新颖的图样。

“在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前,我想绣一幅和嘉定相关的作品。嘉定被誉为‘汽车城’,本地还在发展航天事业,再加上2024年上海汽车文化节举办地点在马陆镇,我就想结合这些元素,做一幅关于马的苏绣作品。”陈碧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刚开始我用AI设计出了几十个版本画稿,都不是很满意。当时AI画马还是不成熟的,无论是马的肌肉纹理,还是光影走向,都不够细致。”

在AI设计稿的基础上,陈碧娴和她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对AI画稿进行修改,又找到雕塑老师帮忙勾勒马的肌肉纹理。

“完成刺绣作品后,我将作品参数输入到AI中,请它给起一个名字。”陈碧娴说。于是,这幅花了半年多完成的“人机合作”作品有了个浪漫的名字——《守人间烟火,望宇宙阑珊》。

2024年4月30日,融合了上海市嘉定区汽车、航天、马等元素的苏绣AI作品《守人间烟火,望宇宙阑珊》

陈碧娴坚信,传统工艺源于生活,应当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打破人们对苏绣价格昂贵的刻板印象,陈碧娴巧妙地将苏绣工艺与日常消费品相结合,创作出丝巾、绣花灯、储物盒等实用、美观、价格亲民的产品。

“我希望嘉定苏绣可以走进世界各地年轻人的生活。”在陈碧娴精心打造的工作室里,不仅吸引了嘉定本地学员,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国学员。在陈碧娴等年轻传承人的努力下,嘉定苏绣的题材更加多样,许多作品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目前,陈碧娴正在绣制又一幅“人机合作”作品《姚黄牡丹》。“在AI设计的基础上,我运用了丝线反光折射的特点,绣制的牡丹白天看上去平平无奇,到了晚上,就变成立体盛开的模样,这是苏绣作品中光影交织的魅力。”陈碧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