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东莞大朗:产业谋转型 培育新动能
时间:2024-05-21 09:17:3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在“世界工厂”东莞,有一座毛织名镇——东莞市大朗镇,全球每5件毛衣就有1件产自这里。

除了毛织产业,东莞制造业强镇的大朗还拥有另外两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机床和模具加工为主的工业制造占据了大朗经济的主体,现正在逐步向智能装备过渡;从以前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到如今的华为、小米及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其中不乏产值100亿元以上配套企业,支撑了大朗的电子信息产业。

然而,制造业强镇大朗也有自己的“新目标”,传统产业谋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大朗如今最重要的主线任务。

“当前经济工作的两大主线:一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东莞市大朗镇党委书记郭怀晋说,大朗必须在这两大主线上下功夫,来统筹推进大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大朗乃至东莞的传统产业才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发展和超越。”


东莞小镇打造“世界毛织之都”

据介绍,大朗镇连续10年上榜全国百强镇,2023年位列第25位。大朗的市场主体超过10万户,常住人口75万左右,2023年实现GDP 408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规模较大、产业链较完善的毛织产业集聚区,大朗的毛织产业链年市场交易额超720亿元。

“大朗的优势在于面料和机械,大朗的毛料在全球都有定价权,机械又是全国最大的集散地,东南亚的厂商要买设备和毛料,就在大朗买。”郭怀晋说,他们正在不遗余力地打造“世界毛织之都”。

但在当前的外贸形势下,毛织品出口受到冲击。“过去广东全省有四个外贸采购试点,现在只剩大朗‘存活’下来。但就算如此,我们出口订单量也是两位数的下滑。”郭怀晋坦言。

其中,下滑最厉害的是欧美市场。为了寻找新出路,去年开始,大朗的毛织厂商积极开拓日本、东南亚市场。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我们要打造一个千亿级的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推动大朗毛织向品牌化、高端化、时尚化、数字化转型。”郭怀晋介绍,当地政府正在研究奖补政策来释放毛织企业技改的动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通过技改来实现。当前处于市场低迷期,推动企业做技改投资是恰当的。”

大朗毛织企业上一轮的大规模设备采购大约在12年前,按设备的使用周期,现在已经到了大规模循环更新期。“之前的设备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毛织机,一台少则二十万多则七八十万元,现在我们国家的制造能力已是今非昔比,国产化的机械设备已是一体化的制衣机,只要在控制软件中输入所要生产毛衣的指标和样式,再在制衣机放上毛线,就能自动生产出成衣。尤其是价格也大幅降低,8万到10万元就可以买一台一体化的制衣机了。”郭怀晋说,他们正在积极推动以旧换新设备奖补政策出台,鼓励毛织企业升级换代。

据悉,在大朗镇今年的投资计划中,技改 (技术改造) 投资将要超23亿元,占全年58亿元投资任务的40%。


承接松山湖、深圳的产业溢出

“超过400亿体量的GDP,没有一些大项目做支撑,是上不去的。”郭怀晋表示,大朗镇计划招引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来支撑大朗经济体量的发展动力。

招引项目,需要充足的空间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为了给项目“腾出地”,大朗正在全速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16个存量“工改工”项目,总面积约658亩,计划总投资55亿元,预计可建成超76万平方米的低成本产业空间。

“这将给我们释放很大的空间。”郭怀晋说,大朗的优质企业不少,以往因为没有地,就会眼巴巴地看着一些企业迁走。“但优质企业我们自己要看好,东莞市政府去年就提出了‘护根行动’,看牢我们自己的优质企业。现在拓展了产业空间,我们就可以保护住优质企业留在大朗。”

最近几年,一些产值在几千万左右的企业走了不少,离开大朗后大多流向了广东其他城市或者外省。当务之急是以现代化产业园高品质的产业空间来打造大朗的产业业态,以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乱象。

因此,大朗也正在加速推进基础建设。“现在手头上就有18个征拆任务,征地拆迁任务繁重,我有一半的精力放在了拆迁上。”郭怀晋如是说。

据介绍,大朗按照现代化产业园的标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近两年打造出光达制造智慧谷、正拓5G产业园等9个高标准花园式工业园区,目前正在积极招引优质规上项目。

在大朗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计划中,一个以半导体芯片制造为主的产业园已经动工,另一个固体储氢项目产业园也已在大朗落地。

大朗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就是毗邻东莞松山湖,可以承接这里的产业溢出。“松山湖科学材料实验室就在大朗境内,科学家团队在这里对产品和项目进行孵化。大朗将不遗余力地打造就地转化的样板工厂。”郭怀晋说。

“大朗的很多企业如激光生产企业、机器人生产项目都在做研发和数字化转型,这些企业有很强的驱动力。”郭怀晋认为,这些都将助力大朗培育新质生产力。

具体的数据目标是: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要不少于30家,规上企业总数要超过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要超过350家,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00家。

“当然,我们与松山湖、深圳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而我们的现代化产业园,正是瞄准了和松山湖的差异来建的。”郭怀晋坦言,他们正在努力补短板,缩小与松山湖、深圳的差距,同时进行差异化的产业配套,降低在大朗的买房成本、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提供更完善的生活配套和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之后,从大朗到深圳的车程只需15分钟,这将给大朗注入无限的动力。”在郭怀晋看来,深圳的产业溢出将是大朗重要的机会。

面向未来,大朗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郭怀晋表示,力争在2024年底,全镇的集体总资产要超过1600亿元,纯收入要超过10亿元。

“到2027年,培育10个以上集体净资产超5亿元的村(社区);力争5年内推动毛纺织服装、纱线、机械全产业链条年销售额超千亿。”这是大朗接下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