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周要闻
海洋纤维:更懂医用敷料
时间:2015-02-04 20:48:44      

本报记者 李娟

    随着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带、虾皮蟹壳,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海洋资源,以突破人们传统思维的各种方式进行研发应用,并终将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青岛大学成功研发的海藻纤维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山东华兴集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壳聚糖纤维技术及相关产业链构建正趋于完善……海洋纤维以其优异的抗菌、阻燃、防辐射性能,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对生物相容、抗菌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卫生行业首当其冲。不过,多数纤维企业对这一领域并不了解,由于中间隔着产业链若干环节,相互交流十分困难。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五届生物产业大会上,记者偶遇了广东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东,他在海洋纤维应用于医用敷料方面颇有研究。记者就相关问题请教了王晓东,希望借此机会,为开发海洋纤维产品的企业提供线索。

    记者:海洋纤维应用于医用敷料具有哪些独特优势?目前主要纤维品种有哪些?

    王晓东:目前,以海带为原料的海藻酸钙纤维,以虾皮蟹壳为原料的壳聚糖纤维等,都是生物医用敷料的主要材料。

    从资源角度讲,地球面积的71%是海洋,各种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可再生,人工养殖技术成熟,同时维护和开采成本较低;作为生物质纤维的重要品种,海洋纤维产品具有可降解的特点,符合低碳环保趋势。更重要的是,海洋纤维具有高吸湿性和保湿性能,能够形成伤口与敷料之间的良性微气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抑菌作用,可防止伤口感染,止血镇痛,促进伤口愈合和吸收伤口渗出物,且不会脱水收缩;敷料去除容易,有的可以用生理盐水“洗”去,有的可以被无痛揭除。独特的优异性能使海洋纤维成为医用敷料的必然选择。

    记者:这些纤维具体应用到了什么程度?

    王晓东:在临床应用中,海洋纤维主要用于溃疡性伤口,也用于牙科手术、鼻科手术、烧伤等。

    由海带加工成海藻酸钠,海藻酸钠粉经搅拌和湿法纺丝制成海藻酸钙纤维,再经梳理针刺制成无纺布,就获得了海藻酸钙纤维敷料。这种敷料价格昂贵,巴掌大一块就要卖40元。世界上第一个海藻酸钙敷料是由英国老牌纺织公司考特尔兹(Courtaulds)生产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海藻酸钙敷料已发展到世界各国,临床使用历史将近20年,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欢迎。其主要生产厂家在英、美、法等国。

    与之相比,壳聚糖纤维敷料应用情况更为复杂。人们对壳聚糖纤维敷料的关注已有十几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产品进入敷料主流市场,关键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动物源产品,人们(监管机构)对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没有完全认可。目前,这类敷料基本还被归为三类医疗器械。当然,纤维本身的吸湿性能也需要改善。

    记者:看来生物医用敷料的应用还难言成熟,那么其材料海洋纤维将面临哪些挑战?企业需要如何应对?

    王晓东:虽然资源丰富,但海洋纤维仍然面临原材料稳定性与可追溯性的挑战。比如虾蟹等自由移动的海洋生物,难以保证原产地固定,而环境污染也会对原材料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对原材料生产区域进行有序管理,保证多渠道原材料供应链,严格检测手段。同时,有计划地开采、收获,生产加工过程和管理也应符合医疗生产规范。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日趋严格,产品申报材料要求大量数据证明其安全有效性,极端情况还要求临床试验,监管机构对企业经常不定期进行现场审核。而三类产品的审批更为严格,在欧洲某些三类抗感染敷料还需要经过二度审查。

    专利问题是海洋纤维产品厂家必须面对的挑战。事实上,大部分高技术伤口敷料产品都有专利保护,稍不小心就可能侵权。有侵权嫌疑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地位,而没有专利保护的产品也很难单独获得市场认可。此外,海洋纤维也面临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的困扰。

    海洋纤维敷料的生产涉及化工、纺丝、无纺布、包装、印刷、灭菌等多个环节,因此有必要组建一个多领域的团队,共同维护产业链健康发展。

    记者:今后,海洋纤维产品开发如何更加适应医用敷料需求?

    王晓东:海洋纤维可以在高吸湿、抗菌、抗生物膜等方面开发更多新产品,同时进一步提高纤维的可纺性能。医疗敷料材料要求在继续提高吸湿性(达到2000%以上)的基础上,吸湿速度快,保湿性好,最好还有局部湿度调节功能。伤口感染现象日益频繁,人们倾向于不使用抗生素,而用敷料直接将抗菌剂放在感染局部,具有抗菌功能是敷料的发展方向。此外,生物膜具有顽强的抗药性,市场上还没有一种能够有效克服生物膜的抗菌剂,如果能够研究出具有抗生物膜性能的海洋纤维医用敷料,前景将不可估量。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