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周要闻
给棉纺投资热泼点冷水
时间:2015-02-04 21:10:44      

    本报记者 张迈建

   近日,江苏华芳集团在河南修武县投资了20亿元,兴建50万锭的棉纺项目;新疆兵团棉纺规模到2015年将达600万锭……企业大手笔投资棉纺项目似乎无可厚非,但令笔者不解的是,在我国棉纺生产能力已经跃上亿锭规模的情况下,企业仍然热衷于投资棉纺纱锭,难道他们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市场风险吗?

    棉纺生产能力到底该不该限制?多年来,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严格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的通知,对于巩固纺织压锭成果,防止棉纺行业再度发生重复建设,促进棉纺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尽管2004年国家发改委取消了对棉纺细纱机实行的“准购证”管理,对进口新型棉纺细纱机、气流纺纱机、喷气纺纱机等涉及棉纺生产能力的设备不再进行核准。但是,棉纺能力过剩始终是棉纺行业的心结。

     2006年8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向行业发出自律倡议书,呼吁企业充分认识投资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棉纺织业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棉纺行业的微利,不少企业勒紧裤腰带艰难谋生;一边是棉纺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不断膨胀。产能的快速扩张导致市场竞争激烈,有些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参与价格战。

    我国棉纺行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稍有风吹草动,那些修复能力差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除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弱之外,重要原因在于棉纺行业生产能力大大饱和,超出了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蔓延下去势必会造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局面。

    笔者认为,目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南方部分地区用电紧张,加之棉价频繁波动、棉花进口配额体制变动和国际市场变数加大等因素,再出手投资棉纺项目并非明智之举。

    前几年,有些地方未对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论证,盲目投资发展棉纺业,致使一些项目开工不足,设备闲置或被丢弃,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这种前车之鉴不可不成为后事之师。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