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料家纺 >>  行业聚焦
让千年古丝重放异彩
时间:2015-01-27 07:45:14      

    漫步在荆州博物馆的珍藏馆展厅,你一定会为眼前色泽鲜艳、巧夺天工的丝织品惊叹不已,你可知道这些精美绝伦的宝物是几千年前出土的文物。

  在荆州博物馆吴顺清工作室,一件未经处理的汉代丝织品文物,外形就如一块砖头大小的黑泥。文保中心主任吴顺清说,别看它湿似一团泥,干似一堆灰,只要经过生物技术修复,就可以重放光彩。

  丝织品文物为蛋白质纤维织物,在历经地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侵蚀后,各项物质性能均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传存过程中不良环境因素影响,更加快了其老化速度。一般只能在考古发掘现场见到一些零星的丝织物残片。

  如何让几千年的出土丝织品重现光华? 10年前,吴顺清用独创的生物技术首次对出土的古代丝织品文物进行保护。在经过现场应急处理和室内的清洗、加固、修复保护等多个过程后,这些沉睡数千年的丝织品终于重现生机:色彩斑斓,质地柔软,机械强度加大,不仅可以拿动,还能任意折叠。

  丝织品文物从出土到博物馆展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重生?

  吴顺清带我们走进了这个神秘的空间。2002年,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的吴顺清研发了一种清洗丝织品文物污染物的微生物发酵提取液,这种清洗原理来自于木醋杆菌原位合成加固的技术工艺和纳米尺度的有序排列,实现丝织品文物的精密修复。“说白了,就是一次清洗,解决多种污染病害问题,清洗的过程中还能使丝织品文物强度得到一定的提高,色泽更加饱满。”吴顺清说。

  吴顺清最得意之作,就是2007年发掘的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大量精美丝织品。通过此项技术使一大批丝织品文物得以完整的保存,其中四层荒帏(最大的丝织品面织可达44平方米)精美程度、大小,都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国家故宫[微博]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称,将生物技术引入文物保护的独创技术,是文物保护技术上一场革命,其开拓性、原创性的工作在世界文物界也属于顶尖水平。

  吴顺清还有一手绝活,让睡在地下几千年的木漆器整旧如新。南方地下水位高,出土的木漆器大都泡在水中,饱水状态下的木漆器就像海绵一样,手一捏就是一个窝,如不及时处理,干缩后会大量缩水、变形,失去文物价值。吴顺清改进的复合乙二醛法脱水技术,脱水后器物基本保持原有的形状和颜色。

  一间并不算大的木漆器修复室内,两排类似于老式书橱的木柜子,里面分放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木漆器。“这些都还在修复中。”吴顺清说。

  脱水只是其中一步,还有脱色、整形、修复等。近10年来,吴顺清领导的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以生物化学技术修复出土丝织品、脱水技术保护出土木漆器、竹木简牍二大绝活为国内16个省市、5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技术支撑,编制科技保护方案,实施文物保护,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北京老山、金陵王、成都金沙遗址、云南羊甫头等出土木漆器保护,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郭店楚简、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荆州马砖楚墓、荆州谢家桥汉墓等出土丝织品和韶山一号工程、故宫清代九龙画伞保护。使国家近万件饱水木漆器、十余万枚竹木简牍、近千件纺织品“延年益寿”,重现光辉。

  吴顺清成为了我国有机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他的团队已在全国出土保护文物最多的扬州、合肥、成都、长沙、菏泽建立工作站,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 十一五”以及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21项,实施文物保护项目53项,先后获国家、省部级一、二等奖4项,获二项授权专利。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