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集群 >>  行业聚焦
殿前丝织新变化
时间:2015-01-28 12:19:44      

    早上6点,甘霖镇丝织大户俞瑞军的两辆运输车就出发去周边各村的织机户家里送轴头。这几年来,为他加工的织机已经超过了600台,他每天都要给织机户送去三四十个轴头,一个轴头可以织20天。与此相对应的是,他还要从织机户们手中回收织好的布,每天在5万至6万米左右。

    “这些年我们村里丝织业发展势头很好,效益也一年比一年显现出来。”俞瑞军在殿前村的丝织小区中建了个大仓库,车间就分散在几百户丝织户家中。尽管从事丝织业也有十多年了,但俞瑞军觉得,从2008年起,业务增长的势头明显在加快,“每年差不多可以翻一倍”。原先印象中小打小闹的殿前丝织业,在昼夜不歇的织布声中不断壮大。“我们村里像我这样规模的企业肯定超过十家了。”

    除了个私小区的平台作用得到很好发挥外,俞瑞军还把丝织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归功于市场开拓所取得的成功。2005年,俞瑞军第一个在绍兴柯桥设立了销售窗口,直接面对生产客户,摆脱了受中间商控制的被动局面。

    “以前我们都是等客户上门来下单,自己没主动权,殿前丝织在市场上也没有知名度。现在我们村里在柯桥设销售商口的有20多户人家,直接面对服装生产企业,大幅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利润自然提高了。”

    直接走出去接到更多业务之后,殿前人又发现了一个可以做成本“减法”的路径。织布用的纱线,一直以来他们都从钱清的市场里进货。有一天,村里的一位丝织大户从购进的一批棉纱里发现了生产厂家的联系方式。从此之后,村里的原料购买渠道也就绕开市场转到了生产厂家。2009年,第一家纱线企业在村里设立了门市部,至今已经有辽宁、河南、山东等地的四五家企业在这里设立了销售点,把原料送到了家门口,这也进一步叠加了殿前丝织产业的集聚效应。

    更难得的是,殿前村的丝织大户们虽然都是竞争对手,但关系非常融洽,有时接来的订单太大一家做不了,就互相调剂帮忙,从未出现产能不足导致的交货不及时的问题,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