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  行业聚焦
高考改革可解纺企人才痼疾?
时间:2015-01-28 17:53:14      

本报记者 温维健

  最近一段时间,高考改革措施被炒得沸沸扬扬,各式各样的改革版本也不胜枚举。终于,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表示,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同时,600多所地方高校将向职业教育转变,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这是第一次对高考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好的人才花钱请不来

  纺织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是长期问题,人才短缺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力短缺,上升为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调,沿海地区制造业平均工资优势已经丧失,工资低、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都已经成为劳动力短缺的原因。目前,纺织业劳动力人数为1200万左右,预计到2015年,纺织业劳动力需求将达到2300万左右,也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将成为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折射出纺织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很多处于转型中的纺织印染企业,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在产品研发、创新等方面举步维艰。

  苏州联胜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纺织印染助剂、洗水助剂、塑料助剂和农用化学品的企业,主要致力于新型助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苏州联胜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胜宏告诉记者:“目前,公司里高级技术人员达到总人数的10%,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40%。公司每年都会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设有印染专业的高校招聘毕业生实习,但是这些学生给我的印象是课本知识烂熟于心,动手能力差,当我们要赶一批产品时,还要靠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而实习生只能作为‘预备役’培养,关键时候顶不上去,而那些熟练的技术员却是花大价钱也很难请来的。”

  从独木桥变双车道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低素质劳动力的时代即将过去,技工时代刚刚开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涵盖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因此教育一定要放在重要位置。

  “高考走到今天,确实到了该洗牌的时候了。以往,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采取高考方式选拔人才具有相对合理性与公平性。1984年,我参加高考时,录取比例仅为5%,但随着义务教育不断普及、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以及受高校扩招、生源变化等因素影响,高考录取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个位数提高到今天的80%以上。只要不是个人成绩太差或者经济条件不好,上大学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换言之,以前人们担心的是能否考得上大学,如今大家更在意的是考上哪一所大学。这意味着,高考的选优作用被弱化,分流作用相对凸显。尤其作为应用型学科的纺织专业来说,毕业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逼迫企业挑起‘二次培养’学生的担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院长告诉记者。

  业内的多数大学都在向研究型院校发展,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模式,偏向于理论灌输与学术研究,与产业之间亟须紧密对接,毕业生缺乏实践技能。虽然目前我国设有多所纺织类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但远不能满足这一庞大产业体系的现实之需。于是,产生了一种介于农民工与大学生之间的高级产业工人的人才真空地带。

  “有一次某家纺企业负责人来学校想招一些招来就能用的家纺设计人员,可我们压根就没有设立家纺设计这个专业。相当多的纺织企业负责人对招聘新人顾虑重重,生怕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培养出来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能为企业所用。我认为这次高考改革是‘大手笔’,姑且不去讨论有多少纺织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变,‘专业要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这一项就足以说明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设置专业必须和企业商量着来,这就逼迫院校走产学研用道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这种专业类型的设计可以极大地缩短企业和院校的差距,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该院长说。

  其实,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会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已有觉悟,培育高技能人才早已成为行业共识。行业内多家龙头企业,早已进行了高技能人才选育的实践,成果斐然,例如山东南山集团的南山学院、鲁泰集团与山东理工大学合办的鲁泰学院以及江苏红豆集团的红豆大学都是先行者。此次高考改革就是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好的正名,相信有了政策的支持,诸如此类的校企合作办学培育人才的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合作模式会将层出不穷,为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解决困扰企业已久的人才缺口问题。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