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观察】跨界之难
时间:2015-01-31 06:17:44      
    打破创意边界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了一个与自己四年所学专业完全不搭界的行业,以前,我们可能会为他感到遗憾。那么,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恭喜他:“一段精彩的跨界人生展开了!” 

    这不是个玩笑,如果一个人能在全新的领域顺利地“开悟”而有一番作为,极有可能比专业人士更加成功,即通常所称的“复合型人才”。 

    简单地理解,跨界就如同“不务正业”——到自己从事的行业以外去找思路、找出路。跨界的原意指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但渐渐延伸为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跨界合作对于一个品牌最大的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给品牌一个全新的维度。 

    而目前的现状是很多服装企业的老板对跨界的概念比较模糊,大多数可以正确将跨界概念理解为“合作”,但究竟怎样合作才算跨界并无清晰的认知,如果寻求跨界的合作方式,到底是找设计师、明星、艺术家,还是找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并没有仔细的考量。 

    “我认为跨界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周严这么理解:“一方面是在产品上如何用跨界的思维去借鉴音乐、电影,包括建筑以及文学上的很多内容,让这个牌子丰富起来。另一方面是在品牌营销方面,用跨界创意去推销自己的品牌,尽力让它形成影响。” 

    时尚圈的跨界合作大部分是设计的跨界,知名设计师和品牌联手双赢。法新时尚机构总裁赵倩形容:“跨界”实为“无界”,打破以往限制设计师发挥的太多“条框”,用“无界”的概念拆掉设计师思维的樊笼,打破他们创意的边界,让他们站在一个完全开放和共通的平台来不受约束的进行发挥。 

    设计师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创新能量释放到不同的领域,拓展自己的设计空间,延展自己的创意外延,增加个人能力的深度与厚度;而品牌则可以通过设计师的知名度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或者通过不同艺术门类的设计师来丰富自身的产品系列,增加品牌的内涵与创新的附加价值。 

    比如,设计师和高街品牌的跨界合作。一些年轻时尚的消费买家之前只是远远地艳羡T台上那些漂亮的发布,但无奈不够殷实的荷包让他们终觉遥不可及。但是,当有一个机会,完全可以承担这份“平价的奢侈”,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拥趸愿意出手的。  

    因此,自Lanvin for H&M系列产品在全球指定的200家H&M专卖店正式亮相后,从当天凌晨开始,上海、北京和重庆等地的H&M旗舰店门口就挤满了排队的人群。正式营业后,不到1小时,H&M货架上的衣物就被这些近乎疯狂的“粉丝”一抢而空。 

    需要高智慧 

    创意也好、营销也罢,成功的根本在于是否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否符合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如果脱离了这个基本原则,跨界就成为为跨而跨的噱头,最终为消费者所诟病和摒弃。 

    如同智商和情商一样,能否成为优秀的跨界营销案例是一个企业的整体“系统”是否优良的体现。涉及到资金实力、整合能力、推广能力、生产水平等在内的一条完整的链条,是区别一个真正的优质品牌和普通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实力标准。 

    马克华菲一直是一个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品牌之一。并深谙跨界之道,从“马达”创意展到携手日本著名版图画家渡边宏,跨界共同创作推出了十款限量版、共计1500件的创意T恤——渡边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作画的方式,他是用手指或粉笔画,而不是用画笔或油彩染料。 

    今年的“型格”秋冬发布会上,马克华菲把邀请函做成透明手机模型,将创意与流行的ipad热门游戏相结合,将年青一代所熟悉的“植物僵尸”和“愤怒的小鸟”搬上T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且并没有付出什么特别高昂的代价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跨界之旅。 

    GUCCI从不躺在“经典”二字上睡觉,该品牌不但可以和汽车跨界,自身的产品也在不断调整。受格莱美大奖的启发,GUCCI手表首饰与唱片学院签署了一份为期三年的独家合作协议。这项合作不仅强调GUCCI自身90年的品牌历史——其间,该品牌累积了最忠实的客户群,其中不乏许多赫赫有名的经典音乐艺术家,而且强调了其对艺术传承的承诺。在GUCCI与Martin Scorsese的电影基金会长达五年的合作中,迄今已成功地复原了六部经典电影;这一新的创举将为格莱美博物馆项目提供资助,以保留这些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音乐遗产。  

    GUCCI设计总监Frida Giannini如是说,“作为一个拥有90多年历史的时尚品牌,GUCCI对能够成为支持艺术保存计划先锋而感到骄傲。” 

    Giannini一手打造的格莱美特别纪念版手表和首饰系列集中诠释了GUCCI对音乐和时尚的激情,灵感来源于留声机的饰品设计让那些发烧友们爱不释手。 

    而这其中,不光是创意,还包含了一份深沉的社会责任在里面。 

    并非人人都能做 

    跨界的“蛋糕”诱人,却不是每个品牌都能做出来。 

    跨界始终围绕“名利”二字,“名”是指品牌效应,品牌无形资产的扩大化,以及市场空间的拓展和利润的最大化。 

    跨界的乘法法则就是“名加名”、“利滚利”,因此,没有前期的资本投入、研发成本和相应的推广手段将很难达成最初的设想。因此,雄厚的企业实力,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是跨界的基础,这一招不太适合那些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除非是有广阔的人脉能够一步到位的通过名人、名师的效应来托起自己,否则难免以“空欢喜”收场。 

    跨界的效果不是谁的一厢情愿就能决定的。2010年是李宁品牌20周年生日,为了给品牌庆生并巩固重塑的品牌形象,展开了一系列跨界举措,其中,为某些媒体所“称道”为“典范”的设计师张达跨界设计李宁女子系列产品这个案例,很难说真正取得了很显著的营销效果。尽管设计师在设计上运用了东方式的哲学与思考方式,但有没有打动消费者动心愉悦地埋单,这个真不好说。 

    因为,张达真的“不够”有名气。其实,在中国的新锐设计师当中,张达已经算是佼佼者,但试问,有几个普通的消费者真正知道这个名字,以及这个名字背后的作品和其特有的风格呢?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说设计师设计的不好或者对其水平妄加评论,而是为张达以及很多向张达一样为设计梦想奋斗的年轻设计力量鸣不平——我们的舆论氛围尚没有给这些年轻人太多的“版面”与“出镜机会”,即便有也是在相对狭窄的圈子之内。设计师自己或者说本人打造的设计师品牌都没有得到认可的情况下,又怎么能给企业带来深层次的利益? 

    不得不承认,跨界就是一个“势利”的行为,“名乘以名”才能“非常名”。当然,如果能进行系统长久的合作,用品牌的实力托起设计师,当然也是推动创新的极大进步,只要企业不急功近利,将设计师的风格很好地融入自身的品牌系列当中,也是完善产品的一大乐事。

    (服装界)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