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棉价?纱价?“追涨追跌”联动博弈
时间:2015-01-31 07:19:14      
    在我国纺织市场,三大类棉纺原料——棉花、涤纶、粘胶的使用比例大约为50∶35∶10,其他原料占比为5%左右。可见,棉花原料价格的牵动甚大,是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关键环节,必将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来进行逐层的消化传递。

    金融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被赋予的金融属性更趋明显,棉花价格也于去年开始成为一般供需规律难以解释的商品,忽而涨到峰顶,忽而跌向谷底。面对“顶”和“底”的高深莫测,行情到底是调整还是趋势谁都难以决断。

    数据显示,国产328级棉花价格从去年年初的14900元/吨,一路上涨到今年3月上旬的31200元/吨,而后一直步入下行轨道,截至2011年7月26日,国产328级棉花价格已经接近20000元/吨。棉花价格的持续回落,是在货币趋紧和下游需求疲弱、企业去库化活动加速等共同因素影响下的结果。棉花价格的逐渐回落被认为是其逐渐向商品属性轨道的合理回归,但下行趋势何时止步,目前来看还未现眉目。

    据有关市场数据显示,2011年二季度,棉纱价格31000元/吨,较一季度环比下降了13%,而二季度棉布价格也从一季度的6.8元/米下滑到5.8元/米。“稳步启高、价格松动、迅速回落”成为今年上半年纱布市场的真实写照。而“追涨追跌,与原料价格联动效应显著”则更能真切地解释纺织产业链上游产品的价格波动。

    但产业链传导最终要看市场的承受能力,产业链越向后端延伸,越要依赖于市场承接的决定。今年以来,正是由于下游环节受到了需求抑制的影响而显得疲软,才出现了价格信号传导受阻,上游环节利润受到挤压的局面。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衣着类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今年上半年仅提高了4.44%,下游价格传导受阻明显。这也就解释了今年上半年棉纺企业生产困境较大的原因。

    用工?工资?民生产业自身博弈

    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纺织行业用工问题可能会更加严峻。民生产业在民生问题面前陷入了尴尬。纺织行业解决的是老百姓的穿衣民生,期待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旺盛,但是用工成本快速上升、渐成常态的用工短缺,又使得用工成本的合理控制成为行业所须,劳动力成本问题成为这个民生产业必须应对的长期问题。

    自去年以来,全国30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大部分省市的上升幅度都达10%左右,有的甚至调高了25%。而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改善民生继续受到关注,居民收入的提升要跑赢GDP的增速,成为多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笔墨。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已经成为新一轮民生布局的指向。

    但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民生产业——纺织行业来讲,却迎来新一轮旋涡。据有关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平均月工资水平约为580元/人,但现在工人工资涨得很快,在中部省份的工人平均月工资要2000元以上,东部省份工资上涨幅度更高,工资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明显。尽管很多纺织企业也纷纷通过拓展市场、提高效率、加强技术改造等手段来积极应对,但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属性决定了用工成本问题将如影随形。

    主动?被动?国际订单得失博弈

    在我国纺织企业放弃部分订单的同时,越南、孟加拉等竞争对手国却表现异常活跃,积极发挥其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市场订单。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5月,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服装、棉制品、毛制品数量分别下降0.8%、13.4%、5.7%,而从越南、孟加拉、印尼进口的数量均明显增长。

    纵观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市场在分化和动荡中前行。国际市场需求的分化增长,也成为我国纺织出口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现状。

    一方面,来自于发达市场的国际需求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来自于发展中市场的国际订单需求增长明显,也造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远快于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速的情况。据统计,2011年1~5月,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为30%,远高于对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8个百分点。

    出口区域的分化表现,与我们对主要成熟的国际市场订单流失密切相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纺织企业或被动或主动地丢失部分成熟的国际市场订单,成为不争的事实。近日,人民币汇改已经迎来了六周年,综观汇改以来的人民币币值走势,基本处于升值轨迹,且近年来的升值步伐明显较快。扛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何消化汇率变动等综合成本成为很多外贸纺织企业的顾虑所在。

    与此同时,近来的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快等因素,也使得企业顾虑连连。部分企业通过报价有效期和弹性汇率来规避风险。但由于大单、长单的交货结算期长,所以大部分企业接的订单多为3个月内交货结算,那些交货期较长的大单只能忍痛主动放弃。 

    在国际订单得失的综合博弈中,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份额较上年同期稍有下降,而东南亚等竞争对手国在美的进口市场份额却继续巩固和提升。

    价格?数量?拉动出口贡献博弈

    尽管出口价格的提升与多年来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增加产品附加值等具体实践不无关联,但综合成本持续上升成为企业提高产品出口价格的关键也是必须承认的现实。而出口数量贡献度的下降恰与订单流失的现状相呼应,给外贸出口企业提出了警示,要如何应对才能保持竞争力并拿回订单,成为业界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部分国际市场订单的流失,必然会带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的影响。但是据我国海关快报数据,2011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增速较上年同期减缓3.5个百分点;服装出口6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7.7个百分点。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在脱离了配额束缚后就增长较快,仅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缩水的影响,出现过出口数量下降,但之后又快速恢复体能,继续发挥对出口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据测算,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23.76%的出口增速中有61%的贡献来自于出口数量增长。

    但是步入2011年以来这种出口数量增长贡献较大的局面有所调整。通过数据观察显示,出口价格提升是支撑今年出口快速增长的突出贡献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同比提高了21.5%,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同比增长了24.9%,服装出口价格同比增长了18.9%。但若剔出价格因素,出口数量增长非常有限。据测算,2011年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增速仅为3.9%,其中纺织品出口数量增长4.4%,服装出口数量增长3.5%。即在今年以来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中,出口数量的增长贡献仅为15%,要比2010年的贡献度显著下降。可见,在本轮的拉动贡献博弈中,出口价格的提升显著胜出。

    饮食?穿衣?老百姓生活算盘博弈

    据中华商业数据中心数据,2011年1~4月,全国重点百货零售商场的服装类商品数量仅增长6%,数量增速较2010年全年增速下降4个百分点,而价格增长18%。可见C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我国衣着类消费需求受到部分抑制。

    近几年的物价上涨,让普通老百姓都懂得了什么是CPI。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CPI连续3个月“破5”,6月份更“破6”,创下了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

    整体来看,2011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8%,居住类价格上涨6.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2%,烟酒及用品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衣着上涨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交通和通信上涨0.3%。在CPI的结构推手中,饮食成为重要影响。甚至6月CPI的高涨,被人们讥讽为被“猪”拱上去的。     

    在CPI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如何理性安排消费,降低生活成本,已经成了很多老百姓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肉蛋奶、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食品价格高涨逼着老百姓必须精打细算过日子。在老百姓主动调整消费算盘的过程中,我国的衣着类消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有些爱美的女性,以前买衣服都是在新装上市的时候买,最多也就8.8折,但如今,会等到换季的时候,服装店打折幅度大的时候再买,高物价正在逼着老百姓打好生活算盘。

    城镇?农村?市场空间走向博弈

    部分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其衣着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却较高,甚至超过高收入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内蒙古、新疆、河南、山西、宁夏、东北三省等地区的部分二三线城市居民更愿意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钱用于衣着消费。也因此,在这些地区或许存在着被市场所忽视的消费潜力。

    尽管CPI持续走高,部分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是“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毋庸置疑,未来需要关注的是市场空间潜力向哪里释放。

    总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城镇化率的上升相应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尽管近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格局”的战略方针并组织实施,但是农村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民收入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也正因为如此,农村消费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消费意愿大幅增长。所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很多专家学者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法宝。随着农村地区消费热点的培育以及潜力的释放,农村消费渐成扩大内需重点领域。

    之于我国衣着类消费品而言,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消费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消费需求显著低于城镇居民。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即使是农村中的高收入人群,其收入绝对值与城镇中等收入人群相当,但在衣着上的支出也明显小于城镇中等收入人群。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不断加快,无论从产业的投资增速来看,还是从终端市场的建设规模来看,中西部地区都表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当地市场格局的优化和消费能力的挖潜。

    从居民的消费欲望看,二三线城市的商机或许较一线城市更多,特别是如内蒙古、新疆、河南、山西、宁夏、东北三省等地的居民消费潜力被低估。所以扩衣着内需不仅在于农村市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潜力绝不可小看。

    宏观?产业?综合政策调整博弈

    货币政策紧缩,尤其对纺织行业的原料占比大、资金占用较高的上游企业产生较大影响。而由于企业间存在三角债问题,资金在不同产业链环节实现流转已成惯性,所以对全行业产生影响毋庸置疑。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1~5月,我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的行业利息支出同比提高37.8%,增速较主营业务收入高出近7个百分点。

    政策的调整一直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的波动走势密切相关。今年以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核心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节奏越加急促。步入7月份,央行再次宣布今年内第三次加息,凸现了紧缩政策调控步伐加快。加息举措与过去半年来每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罕见做派相配合,“一月一提准、隔月一加息”的紧缩政策“双响炮”直指通货膨胀,但迄今为止,物价上涨数据仍然未见佳绩。

    虽然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未现松动,但持续被收紧的资金链条和不断被推高的融资成本,却实实在在地落在了企业头上。且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渠道本就不畅,更需要多方寻求民间融资。据了解,二季度以来,我国珠三角地区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处于跳涨状态,月息从年初的4%~5%涨到8%~9%,无疑都在挤压企业的经营利润。

    而从产业政策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加强了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在此做一个与我国纺织行业相关的重点盘点:

    1、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纺织相关的条目进行了较大调整,鼓励类别条目纺织门类原有11条,修订后共有14条;限制类别条目纺织门类原有1条,修订后共有17条;淘汰类别条目纺织门类原有32条(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29条和淘汰落后产品3条),修改后共有23条,均为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条目。这为加快推动我国纺织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结构引导。

    2、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商务部修订印发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11年版)》。其中涉及纺织领域的目录内容包括鼓励引进的先进技术21项,鼓励进口的重要装备14项,资源性产品、原材料1项。将为优化纺织行业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发挥重要作用。

    3、财政部公示了2011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拟支持单位名单。名单显示,全国共169家企业入选支持名单,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包括:营口郎时多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柞蚕丝与竹纤维混纺色织及后整技术”项目、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非棉天然纤维纺织应用关键技术及产业链建设”项目、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的“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15万锭‘如意纺’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将为推进我国纺织行业重点技术转化发挥积极示范支撑效用。

    4、财政部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下调混纺布、亚麻纱线等纺织原料进口关税,其中混纺布部分进口税由之前的12%下调至6%。从宏观方面看,此次进口税的下调,有利于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从微观方面看,进口税的下调有利于一些采购进口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有利于企业开展产品结构调整。

    同时,正待发布的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及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四大纲要,也将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引导推动作用。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