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作品之外考验做人
时间:2015-01-31 13:18:14      

--------从第20届“真维斯杯”分赛区决赛品味大赛新命题

本报记者 严斐

    大赛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什么?恐怕仁者见仁。从境界上划分,“真维斯杯”关注的已不仅仅是专业和产业,而是年轻设计师的技术成长和品性成长。特别是当越来越的选手处在80后与90后的接合部时,这种关注对于中国设计界的新老更替有着无法衡量的价值。

    在不久前“真维斯杯”四大赛区齐动员的复赛接力战中,记者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于评委和选手的变化,同样是更加奔放舒展,一个是对全方位人才的用心锤炼,一个是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预备。作品之外如何做人?这是大赛抛出的又一个命题。

    大赛可否需要面试环节?

    作品先于作者被评委认识是所有大赛的共性,但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评委无法了解设计师本人的风格和品位,而选手所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也无法提前考察,作品成了衡量选手水准的唯一指标。

    这届选手处在向90后过渡的性格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不少选手来自物质丰厚的家庭,开着名牌轿车来比赛的不乏其人,对于“为什么参赛”这样简单的问题似乎都没太想清楚。

    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的选手常常怀有诚惶诚恐之心,对于能够入围已经感到相当幸运,可是现在很多选手对硬件设施挑三拣四,反而对作品质量满不在乎。

    更令人惊诧的是,这届选手对包装和推广的重视达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这些年“真维斯杯”大赛着力铺开的推广半径如此看来的确深入人心,在东部赛区决赛还未开始之前,就有选手对大赛常年合作的电视媒体提出了宣传自己的诉求。

    如果说这些还都在可理解范畴之内,那么某些赛区的选手面对评委直截了当的点评表现出来的承受力不佳,使人很难说清楚来参加这样一次专业比赛的目的究竟是“学习提升”还是“一炮而红”。“不敢将这种心理素质与90后挂钩,但至少可以隐约看出现在年轻设计师的浮躁心态。”一位常年跟踪大赛的场外观察员如是说。

    记者几年前采访香港青年设计师大赛时曾注意到它有一个“面试”环节。对于每一位即将走上伸展台的选手,评委需要考量的不只是其作品的视觉效果,更要审视作品背后的设计者将来可能撑起的文化天空。当然,这是一个需要投入成本的尝试,操作层面也有太多值得探讨的细节,但对于综合性人才的甄别和选拔却有着特殊意义。

    批评是另一种形式的奖励

    在分赛区获奖选手职场心态调查中记者发现,承认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占绝大多数,强调工作环境舒适度的却几乎没有。南部赛区亚军潘文豪说,从前会觉得毕业后很难找上一份理想工作,但现在却认为,最恶劣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这届选手的矛盾性正是在于,包装意识浓郁似乎显示了他们“自我中心”的一面,同时他们也有着在环境考验面前“放低姿态”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获奖选手在谈到从评委点评获得哪些有价值的思索时,普遍倾向于在不同声音中寻找有利于自我改进的突破口。

    大赛资深评委杨棋彬似乎特别能捕捉这一信号,今年他负责实力较强的东部赛区和南部赛区,选手们充分领教了这位严师的“刻薄”。

    东部赛区有一位选手连续两届参赛都未入围。评委们扼腕于这个外表时尚的小伙子,设计出来的作品和自身装束大相径庭。当大家小心措词生怕挫伤了他的自信心时,杨棋彬评委一语道破:“设计不止一条路,女装设计不成可以改男装,再不成还可以改童装,或者索性就去做美工好了……”事后记者采访这位选手,他非但没沮丧反而表示:“我到底适合什么风格的设计还需要摸索,参加一次大赛失利总好过今后择业时的迷茫。”

    有人戏称,香港评委这些年频繁参与内地大赛,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批判功力也随之见长。在记者看来,简单直率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到了“批评是另一种形式的奖励”。

    来自香港的李国华评委清楚地记得,当年拜读在张启秀老师门下的时候听到的评语远比这些尖刻得多:“张老师常说,批评实际上就是往你们的口袋里送礼物。”对于这一点,在李国华将自己的工作室经营得风生水起后体会得更加真切。

    品位也要构造在技术之上

    邓达智评委在点评西部赛区时告诫冠军选手,这个名次只代表他在当地的水平,如果放到东部赛区恐怕连入围都难。这话听上去虽然直白,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四大赛区间存在的明显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在此消彼涨不断的变化当中。

    以往概念中实力偏上的北部赛区今年颇有下滑之势。曾被外界误读为大赛“关系户”的北京服装学院竟无一人进入总决赛,是这所知名院校从“真维斯杯”第一次空手而归。

    在两名香港选手分夺冠、亚军的势头下,南部赛区整体水平重新处于上风。一位评委告诉记者,在广东当地接受时尚资讯的内容和速度,不比香港以及国外逊色。那里的选手水平相对整齐,都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没有其他赛区那种参差不齐的感觉。有人猜测,大赛的最终角逐已经成为“东部赛区与南部赛区的博弈”。

    这个结论也许未时尚早,记者倒是很想把赛场上听到的另一个观点拿出来品读。点评会上,评委们总是习惯拿作品风格与作者的穿衣风格进行比照,然后遗憾地说:“你只要忠于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穿衣品位来设计就很好了,为什么做出来的偏偏不像你呢?”

    懂得品尝美食就一定会烹饪吗?同样的道理,会买衣服和会做衣服是两码事,不然为什么会有“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分。想象力根本不到位也就算了,像评委所说的“想法很好但制作不到位”,就需要审视一下基本功了。再高超的品位也要构造在技术之上,忽视最基础的专业语言,无疑是把摩天大楼建在沙漠之上。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