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化纤界年度盛事落地“纺织之乡”,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南通 2021)研判“十四五”大势
时间:2021-05-20 11:37:02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同黎娜

5月19日,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纺织之乡”——南通,中国化纤界的年度盛事——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南通2021)拉开帷幕。本届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以“聚焦高端纺织化纤,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聚焦纤维科技引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播化纤最新技术成果,探讨纺织新材料创新发展路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纺织处副处长纵瑞龙,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晓瑞、原副会长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燕丽,南通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南通创新区党工委书记沈雷,南通市市场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秦艳秋,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锐,以及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纺织化纤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骨干、企业、媒体代表等关注纺织化纤及相关领域的业界同仁近600人参加会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吕佳滨主持会议。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吕佳滨






“十四五 ”行业发展关键词:
科技+绿色+智能制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在致辞时指出,历经不平凡的2020年,化纤行业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考验,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冲击,化纤产量突破了6000万吨,占全球比重超过70%,占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近85%,出口近500万吨,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常规纤维差别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优势产业。高科技纤维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先进国家行列,我国已成为全球品种覆盖面最广的高性能纤维生产国。个别头部企业大举进入化工炼化,正在改变全球化工格局。化纤行业持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纤维新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培育并发挥着纤维材料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等优势,为纺织行业实现价值提升提供了重要路径。


根据中国工程院对我国26个制造行业开的竞争力评估结果,纺织工业是我国在全世界居于先进位置的五大产业之一,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处于第一梯队,这离不开作为前道化纤行业的重要支撑。因此,化纤行业的未来发展对于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极为关键,对此,高勇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到新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材料、装备、工艺的创新,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大力发展先进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纤维,以及煤化工原料,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二是大力发展化纤行业智能制造。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研发,加强智能车间示范推广,建设数字化网络智能化示范工厂。培育发展化纤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针对行业不同细分领域特点,鼓励企业与相关供应商形成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三是持续提升行业绿色制造能力。以绿色技术驱动产业链各环节,降低污染物产排量,深化生产全过程,加大清洁生产改造力度。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可降解纤维材料和循环再利用纤维,完善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助力推动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


四是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深入实施“三品”战略,顺应国内消费市场崛起的大趋势,紧抓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机遇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认证的影响,创新产业链上下游新产品应用开发对接,丰富品牌推广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纤企业品牌。


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致辞时指出,总体来看,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已进入由跟跑逐步走向并跑的新阶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围绕我国“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化纤行业如何不断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纤维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持续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俞建勇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针对先进基础材料、生物基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前沿纤维新材料,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出基础研究的价值,为提升产品性能,拓展纤维材料新领域提高理论支撑,引领未来化纤产业的高技术发展。


二是要找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要瞄准制约我国化纤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解决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迫切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及省级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监测检验中心等平台的建设,要畅通基础理论的研究、工程化研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构建产学研结合、高校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培养行业技术的领军人才,发展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加强专业知识的普及,全方位地提高行业创新能力。





“产业强链”刷新
南通纺织产业绿色发展新高度


南通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南通创新区党工委书记沈雷在致辞中表示,南通是闻名海内外的“纺织之乡”,化纤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转型发展一直走在前列。一是坚持链式发展,构建了集原料生产、纺丝、织造、工程塑料等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二是坚持集聚发展,打造了启东吕四纺织新材料产业园、恒科新材料产业园和海安锦纶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三大园区;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建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海安分院、东华大学文凤化纤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获评国家时尚锦纶示范基地、国家差别化锦纶示范基地。特别是,如东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采用目前能耗最低的PTA生产技术,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一批头部企业的加盟,让南通化纤产业绿色转型明确了标杆、加快了步伐。


他指出,当前,南通市正大力实施化纤“产业强链”行动计划。此次大会,突出核心科技、智能科技、绿色科技、品质科技等关键领域,展示科技成果、碰撞创新火花、凝聚绿色共识,探索“科技引领绿色发展”,必将促进科技创新之花结出绿色发展之果,必将带动更多行业、产业、企业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南通市能够着力打造产业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践行各位专家的新理念,主动对接各个方面的新成果,加强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创新人才落户南通;着力打造企业联合创新平台,依托头部企业创新优势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推进重点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的研发创新,实现更多绿色转变、创新蝶变、发展裂变;着力打造产业链招商平台,聚焦强链、补链、延链,紧盯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差别化多功能纤维、绿色环保纤维、新一代纤维材料等方向,吸引更多头部企业、优质项目加盟,不断刷新南通化纤产业绿色发展高度。





纤维科技引领
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纤维科技引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她介绍,今年5月12日,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无尽前沿法案》(EFA),明确将中国列为防范对象。EFA将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一个新的技术和创新部门;创设区域技术中心;针对经济安全、科学、研究、创新、制造和就业建立一个战略报告;设立供应链韧性和危机应对计划的项目。目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美双方都盯紧了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改革切入点。


朱美芳认为,我国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主要思路包括:一是“一个坚持和四个面向”,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二是要紧跟、研判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特征,重点依靠科技人员,围绕他们做好服务;三是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朱美芳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体现在8个方面,包括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等。其中,在发展高端新材料方面,要加强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十四五”期间,纤维材料领域的发展方向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纤维新科技目前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包括创新链、学科链和产业链的交叉融合。


对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她介绍,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的前沿纤维科技包括:原位杂化功能相构筑及稳态纺丝、功能纤维智能化、温度调节纤维、光信号传导水凝胶纤维、力/电/光响应智能水凝胶传感纤维等。总体来看,灵敏性、稳定性、多功能和高集成是未来功能纤维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同期活动


恒逸基金聚焦科技人才培育


当前,在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而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这也是纺织化纤行业的长期人才战略规划。为此,2021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开展了杰出科技人才奖申报及考核等工作,在化纤行业内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授予东华大学相恒学等3人杰出青年教师称号,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陈烨等5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国元等8人杰出工程师称号、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严兵等12人优秀工程师称号;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孙建江等6人杰出技术工人称号、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钱锦等7人优秀技术工人称号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为杰出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颁奖。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处长纵瑞龙、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秦艳秋、东华大学教授王华平为杰出工程师、优秀工程师颁奖。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东华大学教授陈龙为杰出技术工人、优秀技术工人颁奖。


绿宇基金驱动绿色发展


“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发展是化纤行业进入新发展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纺织化纤强国的必然要求。为加快我国化纤行业绿色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开展了绿色发展贡献奖的申报和筛选工作。


会上,湖北绿宇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国奇宣读《关于颁发2020~2021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化纤绿色发展贡献奖的决定》。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汪建根等3人荣获突出贡献个人,安徽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邢朝东等6人荣获优秀个人;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绿色制造工厂建设“等3项成果荣获突出贡献成果奖,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着色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等15项成果荣获优秀成果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晓瑞,湖北绿宇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国奇为突出贡献个人、优秀个人颁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赵庆章为突出贡献成果奖、优秀成果奖颁奖。


绿色纤维认证迎来家族新成员


“绿色生活,从纤维开始”,就是要从源头推动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化进程,让源头绿色、内核绿色、产品绿色的绿色纤维制品能让广大消费者真正享有的舒适体验。这也是绿色纤维认证工作的初心。近年来,在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开展的绿色纤维认证工作已经在业内的影响力日益加大,程序更加科学规范,通过认证的企业群体逐年扩大。

按照《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色纤维标志使用管理章程[2018版]》以及国家对于产品认证的相关要求,经过形式审查、产品检测、现场检查和综合评定,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着色锦纶6长丝)、湖北博韬合纤有限公司(循环再利用原液着色丙纶短纤维、原液着色丙纶短纤维)、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发展公司(原液着色锦纶66工业长丝)取得中国化纤协会绿色纤维产品证书中纺标绿色纤维认证证书。截至目前,绿色纤维认证企业达37家,认证产品覆盖再生涤纶、Lyocell纤维、壳聚糖纤维、PTT纤维、原液着色锦纶、涤纶、丙纶、芳纶、聚酰亚胺纤维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燕丽为新添加的绿色纤维认证企业颁发证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纺织卷化纤分支编撰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纺织卷化纤分支编纂工作自2015年6月启动,历时5年多的努力,已完成该书化纤分支中化学纤维、检测方法与标准、原料及助剂、制备工艺及化纤设备共5个部分、430条词条的编写任务,对保证纺织化纤行业知识的实准性和稳定性,推动全社会进一步了解纺织化纤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鼓励先进,奖励工作人员在编纂工作中做出的努力,经化纤分支编委会研究决定,授予东华大学王华平等66人为编纂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为编纂先进工作者颁发证书。


2020年中国化纤行业产量排名发布


为了更好地为行业和企业服务,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持续开展了化纤行业统计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行业产量排名。今年是协会发布产量排名的第四个年头,排名工作得到了广大化纤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行业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协会2020年统计工作,依据企业填报的2020年1~12月的产量数据进行排名。本次排名分为化学纤维产量综合排名,以及17个细分产品产量排名。细分产品包括再生纤维素纤维短纤、再生纤维素纤维长丝、涤纶民用长丝(不含DTY)、涤纶POY、涤纶FDY、切片纺涤纶民用长丝、涤纶工业丝、涤纶短纤、循环再利用涤纶长丝、循环再利用涤纶短纤、锦纶民用长丝、锦纶工业丝、氨纶、丙纶、维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从这次的榜单来看,入围门槛有所提高,头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有的企业坚持以化纤为主业,不断发展壮大;有的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做精做强。这些企业正是我们开启“十四五”、踏上新征程的中流砥柱。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部主任吴文静发布排名。


“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产量排名”前十名的企业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

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赛得利

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天圣化纤有限公司


点击此处查看2020年中国化纤行业产量排名名单原文






精准推介


南通国际家纺园:——

打造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



江苏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鹏“高点定位、协同推进,奋力打造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报告。刘鹏介绍:“南通国际家纺园区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园区,于2020年8月10日开始筹建,11月23日正式挂牌,位于通州区川姜镇和海门区三星镇内,紧邻南通新机场,总面积51平方公里,下辖家纺行业全国最知名的海门叠石桥和通州志浩两大市场。成立家纺园区,推动两大市场一体化发展,是南通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的是进一步放大南通家纺集体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南通家纺高质量发展水平,打造内强外秀的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新城。”


刘鹏表示,南通国际家纺园区产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了涵盖“织、染、印、成品、研发、物流”的完整家纺产业链,涌现出罗莱、紫罗兰、金太阳、蓝丝羽、宝缦、凯盛、美罗、心愿等一批面料研发生产领军企业和一批家纺成品骨干企业,园区企业每年采购坯布约100亿米,其中化纤布约52%,主要用于外贸产品;外贸出口约80%是化纤类家纺产品。2020年,园区已累计集聚家纺企业3800多家、个体工商户38500家、从业人员40多万。未来,园区将开展锻长板、补短板工作,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产业规模确保全国最大、产业质态力争全国最优、产业平台力争全国最全、产业业态力争全国最新,打造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建设国际化产城融合发展新城。


洋口港经济开发区:——

深耕纤维行业新地标



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梁“深耕化纤产业,赋能链式发展,致力打造纤维行业新地标”报告。他表示,洋口港在建港之初,就一直将石化及石化下游产业规划为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作为石化及石化下游的重要产业链条,化纤产业的布局是资源与产业对接的必然选择,是地方传统产业链发展空白的有效填补。如今,围绕南通现代纺织、纤维新材料发展方向,洋口港已经吸引了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的涤纶、锦纶项目落户。在涤纶方面,总投资超450亿元、总用地面积6000亩的桐昆涤纶全产业链项目已开工建设,全面投产后将实现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在锦纶方面,总投资165亿元的台中化时尚锦纶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已投产,二期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未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将围绕两方面不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一是重点发展涤纶、锦纶纤维材料,如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化纤织造、终端制品等;二是重点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纤维材料,包括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等。他表示,百余年前张謇先生筑堤植棉,织就了“纺织之乡”的南通名片。今天洋口港人将秉承张謇先生“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创业精神,以“高端、智能、创新、绿色”的理念为引领,以解决国家卡脖子的复合纤维材料为努力方向,完善纤维全产业链体系,打造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高端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





专题报告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总经理王华平“纺织新材料技术路线图(2035)”报告。他指出,纺织行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而纤维新材料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球发展战略重点,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纤维领域与新兴科技交叉与融合,已形成前所未有的多维发展空间,呈现绿色、多元、极限、智能、融合、服务等新的发展趋势。纤维新材料制造体系包含三个方面:功能纤维新材料、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前沿纤维新材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三个领域都存在一定差距,以功能纤维材料为例:我国功能纤维材料品种齐全,大部分处于跟跑阶段,在低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但是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功能纤维新材料领域的高端市场,其品牌与原始创新能力强。    

纺织工程科技2035的总体发展路线图是通过纺织工程科技领域前沿技术、传统纺织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先导性技术、非连续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纺织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推动纺织工程科技达到国际领先,支撑我国纺织产业实现大而强,走向高端。到2035年,纺织工程科技在前沿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领域、先导性技术、非连续性技术领域等实现全面突破;纺织工程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纺织国家实验室,统领我国纺织科技创新;形成国际纺织工程科技人才高地。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锐作题为“聚酯阻燃新技术”的报告。她首先从阻燃纤维研究背景的角度介绍了阻燃纤维的重要性和当前阻燃纤维的研究现状。当前我国化纤纤维总量超过5000万吨,但阻燃纤维不足10万吨,而我国对阻燃纤维的需求每年超过100万吨,世界需求量则超过500万吨。当前我国阻燃剂普遍面临着环保、成本、高效、选择、复合几方面的瓶颈,阻燃纤维的发展也受制备技术与性能的制约、标准的规范性、进出口的局限性、法令法规的健全性等因素的制约。

“十三五”期间,我国改性阻燃纤维产业化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突破了阻燃聚酰胺树脂和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实现了长效阻燃聚酰胺纤维的规模化制备;阻燃聚酰胺66和聚酰胺6纤维断裂强度可达5.5cN/dtex和6.5cN/dtex,极限氧指数达28%以上;开发了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开发出了高磷含量耐久阻燃共聚酯聚合关键技术等。

对于阻燃纤维的未来发展,王锐谈到,要加强开发纤维用环保高效阻燃剂及新型阻燃技术、研发抗熔滴抑烟阻燃纤维及制品、研发复合功能与高性能阻燃纤维、重视阻燃纤维的可持续性以及环境友好性、重视阻燃纤维的综合性能提升、规模化产业化性价比等
5场平行分论坛——南通高端纺织产业发展论坛、纤维科技智能制造发展论坛、锦纶产业链新技术创新论坛、绿色制造科技发展论坛、纤维新材料发展战略论坛正在进行中。


▲科技成果展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