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装 >>  行业聚焦
当我们谈论海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时间:2015-04-16 14:03:07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张晶

按理说,海派服饰时尚对于我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因为我在上海学了4年的服装设计,更为重要的是,我上大学期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正是海派服饰时尚最流行的时期。但是,我对海派服饰时尚的情怀却是矛盾而纠结的,甚至有一点点小抵触。我把这种情绪归结于我对上海的水土不服,直到最近看了卞向阳老师用了9年时间完成的“巨著”——《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史》,我才对我的这种情绪找到了一个接近标准的答案。

卞向阳老师在这本书里一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海派服饰时尚这一很诱人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不由得让我想起时下的一句热题:“当我们谈论海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海派时,我们在谈论“拿来主义”。卞向阳在书中为这种拿来主义做了解释:“海派服饰时尚的外在动力是强势文明和文化,无论是晚清的时髦、民国的摩登、曾经的大众化、现在的国际化,无不如此。但是这个从开埠以来就以工商立市的社会,服饰时尚对于外来物从来就是以‘拿来主义’为原则,并逐渐融合到炫美和适用的自身秩序之中而形成自我,否则就不会有为全世界念念不忘的东方巴黎。”

当我们谈论海派时,我们在谈论“矜持”。卞向阳把上海人的矜持解释为四方移民、华洋杂居的产物。而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不同背景的不同“矜持”的上海人,又不停刷新和异化矜持的表象,使海派服饰时尚在每个瞬间都五光十色。

当我们谈论海派时,我们在谈论“以衣取人”。卞向阳认为,“海派重商”在民国时期已经定论,上海的商业文明和拥挤的城市空间注定使得衣着装扮成为重要的社会符号,以衣取人作为成功定理在上海的经济高涨期体现得尤其明显。

当我们谈论海派时,我们在谈论“稀缺性竞赛”, 海派服饰时尚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市民群体”驱动的全民“运动”,甚至没有幸免的可能。你主观上想远离这场稀缺性竞赛,甚至闭上眼睛排斥时尚,但是正是因为你的装扮不时尚也会让你的与众不同成为另外一种稀缺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模仿,继而成为一种新时尚,于是你因为被时尚而成为新的一场稀缺性竞赛的运动员。

于是,我找到了我不喜欢海派的原因,以上4种特性都是我不喜欢的。但是,我不喜欢恰恰证明了海派的时尚,因为我本就是一个不时尚的人。而我的这种时尚排斥,又使我成为一场稀缺性竞赛的运动员。这又从另一个层面成就了卞向阳笔下的海派。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