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用 >>  行业聚焦
500万元开发宝马一块“布”
时间:2015-01-30 10:21:14      

    □本报记者 张矿玲

   2011年,中国汽车内饰市场预期将达到3000亿元的总规模,汽车内饰市场正呈现爆发式增长。记者在近期闭幕的2011上海首届“中国汽车内饰件产业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汽车内饰成为了竞争的新战场,这些微小的细节已经成为考核汽车内饰质量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但是中国汽车内饰企业的现状并不能盲目乐观。倘若不尽快完成产品升级换代,大部分中国相关企业也许将在这场全球性的汽车内饰设计大战中被淘汰。  

    三块业务三个功能

    据统计,去年中国市场卖出1800万辆车,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的车用纺织品占其中40%份额,为大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各大轿车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申达虽然已经是行业的“领头羊”,但他们还希望开拓豪华车市场,把毛利率向上提一倍。据申达股份总经理安秀清介绍,去年申达参与墨西哥湾漏油治理,近期又被德国宝马总部相中,成为宝马在华唯一一家没有外资背景的中国合作企业。

    与豪华车企业宝马合作之初,对方的要求是开发一块尺寸为60厘米×40厘米的脚踏垫。为了研发这样一块“布”,去年一年申达投入近500万元开发资金,还是没有完全通过对方要求。为加快开发速度,申达专门在德国慕尼黑设立办事处,了解对方需求,同时在国内进行各种技术攻关。今年申达开发出的产品终于令德国人刮目相看,宝马公司全球总裁说:“中国产品与德国产品质量一样!”一个崭新的高端市场已经摆在申达股份面前。

    “申达股份整整花了7年才彻底完成了传统纺织业务的退出,现在我们本质上是纺织企业,但同时也是技术和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安秀清介绍,目前申达有三块业务——纺织外贸、汽车纺织内饰和纺织新材料,三者都从纺织出发,如同金字塔形层层向上:位于底部的服务贸易体量最大;中间的汽车内饰现阶段最赚钱;塔尖的纺织新材料前期投入巨大,但公司认为这块业务未来成长性最好,潜力最大。越往上走,竞争对手越少,毛利率越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越强,这是申达在转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2003年申达涉足纺织新材料研发领域,引进第一条生产线就花了8000万元。这条生产线曾连续4年亏损,但从2007年开始,回报出现。该业务始终高速增长,毛利率是普通纺织外贸企业的4倍多。据公司相关人员介绍,重金引进的生产线,主要生产叫“膜结构”的新型纺织材料。最初申达将膜结构应用于灯箱广告布、卡车篷布等市场,需求旺盛但毛利一般。去年企业果断加大研发投入。当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申达的新型膜结构被没有对策的美国漏油处理部门看中,第一时间向其订购200万平方米的“聚氯乙烯围油栏”,长度达1200公里,相当于企业3个月的产能。

    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链

    不少汽车消费者也认为汽车设计大战的主战场已经从外型设计转入汽车内饰的比拼,更希望车内饰能够更具美观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便利性。中国汽车内饰企业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变,提升品牌内涵、树立品类优势显得尤其重要。

    有专家提出,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的零部件企业难以适应整车更新换代的要求。从内饰业的发展情况看,那些仅具备按图纸生产能力的供应商,正在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中国制造困扰于品牌影响力弱、技术研发水平低、营销模式不合理等诸多因素。

    汽车内饰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生产工艺达到不同的效果,内饰设计的功能、造型、色彩、材质以及必要的装饰件等方面既要符合使用功能的需要,又要使内饰风格整体协调,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汽车内饰的色彩运用除了遵守色彩设计学中的配色平衡的原理之外,也有一些特定的原则和规律。现代汽车内饰设计已突破了原来只采用单一色彩的做法,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相近色系中的不同色彩,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营造汽车内饰丰富的层次感与和谐统一的空间氛围。汽车内饰颜色对驾驶员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深色内饰能给人稳重、内敛的感觉。虽然选择内饰颜色会因人而异,但很多车主都不喜欢浅色内饰,因为容易脏、阳光照在上面很晃眼等。深色内饰相对浅色内饰更好打理,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进口车中,标致407、保时捷911Carrera都是深色内饰的代表,而国产车中,一汽大众高尔夫、一汽奥迪A6也都有深色内饰选择。

    在引进消化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同时需要理解先进技术的开发理念,不能简单模仿和应用,必须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国内拥有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的整车企业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将创新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应用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并通过市场推广和应用,达到整车企业、内饰件企业和相关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协调发展。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