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龙头股”飞向更高天空!中复神鹰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时间:2022-04-07 13:44:30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同黎娜
脖子上搭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虽然受疫情影响无法前往上海证券交易所现场敲锣,但是站在连云港新海连大厦会议室里远程参加上市仪式,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仍掩饰不住地露出满脸喜气。

4月6日,中复神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中复神鹰本次公开发行股份1亿股,募集资金29.33亿元。国产碳纤维行业又诞生了一只具有高成长价值的“龙头股”。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连云港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士光,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等分别在北京、连云港两地共同为开市鸣锣。

从当初海州湾一片芦苇丛生的盐碱地上艰难起步,到融入中国建材集团促进材料产业长远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国家责任战略部署,再到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碳纤维市场上的优秀企业,成为碳纤维“龙头股”,一路走来,中复神鹰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勇敢破垄断:
实现T300产业化稳定生产

从搏击长空的战斗机到载乘客出行的民航大客机,从在地面骑行的专业自行车到高端羽毛球拍,从远山上高高挺立的风力发电装置叶片到一座跨河流两岸的现代化索拉大桥......无数你想象不到的场合,都是碳纤维的用武之地。

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战略性材料碳纤维,一直是世界各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碳纤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

然而,自碳纤维问世以来,日本、美国等碳纤维强国对我国需要的碳纤维实行“技术、装备、产品”三封锁。直到2000年,我国碳纤维的产业化技术仍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关领域仍被人“卡脖子”。

2005年春天的全国两会上,当了解到我国急用的碳纤维被国外封锁时,激发了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张国良强烈的爱国之情。那段时间,他这个尚对碳纤维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长时间“吃不好、睡不好”,“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下决心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中复神鹰正式启动碳纤维项目是在2005年9月29日,在公司的代号为“9·29工程”。2006年3月,连云港神鹰新材料有限公司设立;2007年,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入股,中复神鹰正式成立。

国产碳纤维的产业化,在之前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久攻不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没有一个专家不对张国良“泼冷水”,他们都本能地指出:“这东西难度太大,凭你一个还没有入门的民营企业能行吗?”

但张国良不退缩。在产业化攻关初期,张国良和中复神鹰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去参照学习,只能靠自己不断去摸索、去实验,这个过程相当艰难。

为了“恶补”碳纤维知识,2005年国庆节假期期间,张国良把东华大学研究碳纤维的知名专家潘鼎教授邀请到家里,专门讲授了整整5天的碳纤维课程,包括碳纤维的各种性能、我国当时的研发情况、国际和国内碳纤维市场的产业化进展,以及新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等内容。

2006年,车间里仍犹如一团乱麻。从这年9月16日起,张国良一头“扎进”了车间,接下来就一直吃在车间、住在车间,不分昼夜地研究技术难题。中秋节很快到了,这本该是个回家团圆的日子,但张国良实在无心回家。无奈之下,心疼儿子的老母亲带着家人,去车间看望了张国良。等到张国良再次回家时,已是2006年年底了。由此,他创下了创业初期连续74天不回家的记录。

在这一时期,张国良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相继攻克了高温牵伸机、湿法纺丝工艺百吨线、千吨线原丝制备和碳化工艺等全流程的关键技术。2007年,中复神鹰产业化生产的第一批碳纤维下线;2008年其建成了千吨SYT35(T300级)碳纤维生产线。

2006年~2012年,中复神鹰主要从事湿法工艺T300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建成千吨 SYT35(T300级)碳纤维生产线,并实现稳定生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0年组织的技术鉴定意见显示,中复神鹰“千吨T300碳纤维项目建立了完整的企业标准,全部装备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和装备封锁,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10月,其“千吨规模T300级原丝及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这一阶段,由于以中复神鹰为典型代表的多家国产碳纤维企业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我国碳纤维产业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跨越,国外在碳纤维领域长期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的局面一举被打破。





啃下硬骨头:
攻克干喷湿纺世界级难题

碳纤维的核心技术是原丝制备技术。经过长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实践,几十年来,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两种原丝制备工艺路线,分别是湿法纺丝和干喷湿法纺丝。其中,干喷湿纺工艺具有碳纤维表面缺陷少、拉伸性能和复合材料加工的工艺性能优异、纺丝速度快等优点。


然而,此前几十年,成熟的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工艺,只掌握在日本东丽和美国赫氏手里。

中复神鹰在国产碳纤维产业化过程中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率先攻克了“干喷湿纺”工艺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然而,这一次攻关过程的艰难程度,远比之前大得多。

市场竞争压力激增首当其冲。大约是2009年前后,一边是国内已经有了一批做T300的企业,另一边是国外企业在T300领域对我国碳纤维产品“围追堵截”,打起了猛烈的“价格战”。

张国良向《中国纺织报》记者回忆,2004年~2005年,国外出口给我国的少量碳纤维价格涨到堪比“天价”的程度,最高时一度突破了1万元/公斤。但从2005年~2010年,日本、美国碳纤维企业不断大幅下调T300产品的价格,最后大约降到了100元/公斤。

面对这样的市场强压,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张国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T300,攻克干喷湿纺工艺,转型做性能更高的T700。

最大的难关,显然还是工艺技术难题如何攻克。

张国良向《中国纺织报记者介绍,相比湿法纺丝,干喷湿纺工艺的喷丝头不直接浸入凝固浴,喷头温度可独立地进行精确控制。纺丝液由喷丝板喷出,在进入凝固浴之前,先要经过一段空气层。纺丝液在空气层中发生一定的拉伸流动,不仅能提高纺丝速度,还有利于大分子链的取向。相比纺丝液直接进入凝固浴,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纺出的原丝,结构更为均匀、致密,截面也更容易成圆形,从而提高了力学性能。

“现在把这个说出来十分轻松,但当时真的是太难了。比如,纺丝液要经过空气层,这个环节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把纺丝液细流快速从水里拉过去。纺丝液进入水中后,本身没有强度,但又需要以很快的速度朝前拉,而且要马上形成强度。该怎么办?得靠温度。光是试这个温度,我们当时就试了无数次,最后才终于试成功了。再比如纺丝速度,干喷湿纺工艺下,意味着我们要把纺速从此前的70米/分钟~80米/分钟,一下子提高到400米/分钟,这个技术难度更是可想而知。可以说,这个工艺的理论模型,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总结、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张国良感慨地说。

由于实在太难,张国良坦承,这期间他曾一度想过要放弃。

“当时决定做干喷湿纺,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验。有段时间,我甚至想把湿法纺丝重拾起来,毕竟我们的装备都是现成的。但同时,我又不断思考,要想实现干喷湿纺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难度当然大,但不止是我们难,其他企业也难,所以一旦我们成功了,就能领先。最终,我们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地攻下干喷湿纺技术,坚定地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星光不负追梦人。在这一阶段,中复神鹰逐个攻克了干喷湿纺碳纤维的核心技术难题。

在聚合工艺阶段,中复神鹰研发出了干喷湿纺的纺丝原液聚合物配方和制备技术,以及大容量60立方米用聚合釜和匹配聚合工艺,实现了单套5000吨/年PAN原液的稳定化均质化制备。

在干喷湿纺纺丝工艺阶段,中复神鹰研发出了干喷湿纺凝固成型核心技术、高压蒸汽高倍牵伸技术和多纺位均质纺丝技术,实现了高取向、低缺陷高品质PAN原丝的高效制备,使纺丝速度达到400米/分钟,单线规模达到5000吨/年。

在预氧化、碳化工艺阶段,中复神鹰研发出了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高效预氧化技术、快速碳化技术,高强型碳纤维和中模型碳纤维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单线规模达到2000吨/年(12K)。

2013年,中复神鹰在我国率先突破了千吨级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工业化制造技术,建成了我国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技术与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攻下这一技术难题,中复神鹰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也由此奠定了其在我国碳纤维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2015年,其建成了千吨级高强型、高强中模型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

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9年,中复神鹰又突破了QZ6026超高强度碳纤维百吨级工程化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基于干喷湿纺工艺的百吨级超高强度QZ6026(T1000G级)碳纤维生产线,实现了生产线连续稳定运行,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回头去看,正是取决于当时我们做出的重大战略决定,奠定并开创了接下来的10年里公司全新的发展格局。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的干喷湿纺技术和产品系列不断取得新突破,产品一步步实现了全球销售。”张国良说。

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复神鹰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技术不断突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碳纤维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发生改变。





树立里程碑:
西宁项目投产实现万吨梦想

2020年在国产碳纤维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分水岭”意义。

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国外工厂的正常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外对我国小丝束碳纤维断供......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加之持续了好几年的风电叶片领域的需求仍然强势增长,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碳纤维市场开始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火热行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业内普遍认为,国产碳纤维在经历了此前十几年的艰苦经营后,苦尽甘来,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机遇期。

很明显,随着新竞争时代来临,在产业化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稳定性等各项指标都已能很好满足全球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面对机遇期,我国碳纤维的产量不够,规模化亟须扩大。

事实上,装备、技术、规模、产品......在衡量一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水平的多项指标中,规模是最直观的一项。曾几何时,我国一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多次在多个场合发出感慨:“我国所有碳纤维企业的有效总产量,加起来还没有日本东丽一家企业的多。”正因如此,他们都曾不约而同地反问过:“我国何时才能建成自己的万吨级碳纤维企业?”

更大规模化的问题,在行业整体形势不好时并不值得一提。反而,在此前十几年的艰苦经营期,一些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常年处于闲置状态,“少生产就少亏损”,行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明显不足。那时,国产碳纤维的名义产能,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然而,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市场供求形势急剧变化,规模化问题首当其冲地凸显出来。这时,虽然各企业的生产线都满负荷运转,但国产碳纤维企业的总体产能明显不够。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又兴起一轮“投资热”,各龙头企业也纷纷争分夺秒加快新项目建设,争取趁势而上把握住难得的市场机遇。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复神鹰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顺利投产。

2021年9月,位于青海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鹰西宁公司”)投产。

神鹰西宁公司集先进技术于一身,项目一期设计年产高性能碳纤维1万吨。该项目采用干喷湿纺工艺技术,实现了设备高度国产化,在生产线技术水平、规模布局、单线产能、产品质量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在技术方面,该项目实现了更高纺丝速度的产业化生产线设计,实现了精细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

张国良向《中国纺织报》记者介绍,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幅宽”,包括大幅宽的原丝生产线、大幅宽高温牵伸机、超幅宽氧化炉和低温碳化炉等。大幅宽产线的突出优点显而易见,主要体现为:单位产量的投资更少,投资可以节省40%~50%,设备整体占地面积更小,单线产量更高,能源消耗更少,从而使生产成本更低。

“西宁项目的生产线并不是我们连云港生产线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我们是瞄准‘高品质、低成本、更大规模化’的目标来建设。”张国良强调。

《中国纺织报》记者在神鹰西宁公司原丝车间采访时看见,这是一条很长的线,从车间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大约有200米。整齐排列的生产线既高又宽,车间顶部采用了透光的板材,阳光从屋顶照进车间,使整个车间充满了工业美,且十分敞亮。

同时,西宁项目运用的大规模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全控制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都是最先进的。

“这是我国碳纤维事业蓬勃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国产碳纤维迈入产业化新时代。在碳纤维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下一步,就需要考虑如何让材料惠及民生、惠及行业,实现规模量产,把成本降下来。这是用产业的思维来做材料,也是央企的担当和使命所在。”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这样表示。

“我们用超快的神鹰速度,顺利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碳纤维生产基地。全球其他碳纤维工厂基本上都是前后建了多期工程才建起来的,而我们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一下子就建成了现在的规模。不夸张地说,中复神鹰创造了全球碳纤维工厂建设史上的奇迹。”张国良向《中国纺织报》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西宁一期项目自2021年9月8日陆续投入试生产, 2021年就形成了T700级碳纤维产品销售3055吨,并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赢利;二期年产1.4万吨项目已于2021年10月启动建设,正在紧张推进,目前主要厂房已基本完成封顶,4月启动设备安装,预计今年年底将陆续进行调试和试生产。

西宁碳纤维项目的投产,意味着我国建成万吨级体量碳纤维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在技术上使我国碳纤维逐步达到与国际巨头“并跑”的状态,引领和推动我国碳纤维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这一新阶段,在本轮与日本东丽等国外碳纤维企业的较量中,随着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抢抓进度、尽早投产,在“一进一退”之间,我国碳纤维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中复神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快速扩大,与全球碳纤维强企的差距又缩小了一大截儿。





飞向新高度:
打造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

4月初的连云港,春暖花开,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忆起十几年来一路走过的历程,张国良无限感慨。

十几年来,中复神鹰通过坚持不懈的科技攻关,凭借“敢啃硬骨头”的非凡勇气,发挥产业龙头的责任担当,相继突破了超大容量聚合、干喷湿纺纺丝、快速均质预氧化碳化等核心技术工艺,系统掌握了碳纤维T300级、T700级、T800级、M30级、M35级千吨级技术,以及M40级、T1000级百吨级技术。

其产品类别较为丰富,逐步形成了以T700级、T800级干喷湿纺产品为主,涵盖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类别的产品体系。

基于成熟的干喷湿纺产业化技术体系,多年来,中复神鹰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化生产和批量供应市场,自设立以来累计向市场供应碳纤维超过2万吨。尤其是近几年,其碳纤维处于持续供不应求的状态。

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国产碳纤维总产量为1.8万吨,中复神鹰2020年的碳纤维产量为3777.21吨,占我国碳纤维总产量的比例达20.98%,排名国内碳纤维产量第二位;2020年,我国碳纤维总消费量达4.88万吨,中复神鹰2020年碳纤维在国内的销量为3625.28吨,市场占有率为7.43%。

值得注意的是,中复神鹰是我国碳纤维行业中率先实现赢利的龙头企业之一。近几年实现连续赢利,这也是其能够成功上市的一项“硬指标”。

要知道,由于有着“技术攻关难、投资额巨大、收益期漫长”等突出特点,在产业化近20年的过程中,国产碳纤维行业整体一直经历着持续亏损,这个过程至少长达10年,有企业的亏损期更长。一直到2021年,受益于风电市场应用继续强势驱动、产品整体供不应求等大好形势,我国碳纤维才实现了全行业赢利。

而在2021年之前,中复神鹰已连续好几年实现赢利。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复神鹰实现营业收入5.32亿元,净利润为8523.18万元。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为11.7亿元,同比增长120.4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9亿元,同比增加227.02%。

“做碳纤维这么多年,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太多难题,都需要自己不断去摸索、去攻关、去突破,又苦又累太正常了。但不管多难、多苦,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就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才能把事情做成。在公司赢利前,即便亏损了很多年,我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么多年,不仅在技术问题上,而且在发展大方向上,我们都走了一条正确的路。”张国良说。

随着中复神鹰上市,其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哪几个领域?

根据招股书,一是投向西宁年产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该项目投资规模为20.58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8亿元。二是投向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试验线项目。该项目投资规模为2.33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2.33亿元。三是投向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该项目的投资规模为3.62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3.62亿元。其余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壁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经典之语穿越了历史的尘埃,激励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科学梦想而不懈奋斗。

多年来,张国良把写有这句“座右铭”的字画高高悬挂在办公楼进门处的一面墙壁上。一路走来,这可谓是张国良带领中复神鹰不断攀登碳纤维制备技术这一世界性“陡峭山壁”的真实写照。

“上市只是一个新开端。”张国良深知,国产碳纤维的进阶是一场“持久战”,推进国产碳纤维高质量发展这条道路,没有止境。

接下来,在资本市场助力下,中复神鹰将继续紧紧把握住国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历史机遇期,把“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作为战略定位;将集中技术力量研发和突破新一代高强、高模高性能碳纤维,在生产装备的先进性、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将把握好“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化、更高稳定性”这几大核心要素,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规模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在中国建材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战略引领下,争取为国家材料工业的自主、自立、自强,以及国家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国良将带领着中复神鹰,继续去攀登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征程中“光辉的顶点”。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