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碳纤维“飞”向航天新征途!光威复材交出年终“漂亮答卷”
时间:2021-12-31 10:26:34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同黎娜

国产碳纤维行业整体年末交出的前所未有的漂亮答卷,不止是供不应求、持续火热的大好行情,还包括在重大战略应用领域的突破。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威复材”)近期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与关联方共同对外投资威海光晟航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海光晟”)。投资完成后,光威复材将控制威海光晟,威海光晟将被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中国纺织报》记者了解到,威海光晟以航天火箭发动机壳体为主要产品,主要客户包括航天科工/科技集团等。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以光威复材为典型代表的国产碳纤维龙头企业,正在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奋进。






光威复材将控股威海光晟

威海光晟成立于2020年7月,位于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东路碳纤维产业园,法定代表人为王国平。


光威复材在公告中指出,以王国平为核心的威海光晟的经营和技术团队,拥有深厚的航天研发背景,以及丰富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研究、开发应用经验。多年来,该团队在多类型结构性及功能性复合材料产品定制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拥有多项成功案例,包括航天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全复合材料航空飞行器、船舶水上水下复合材料结构等,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可靠、性价比高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王国平介绍:“近几年,随着航天技术进步和国产碳纤维的发展成熟,航天发动机壳体开始采用缠绕工艺应用碳纤维复材。目前,该领域对碳纤维产品的需求正处在放量阶段。复合材料缠绕壳体进入火箭发动机,是从直径比较大的商业火箭发动机产品开始应用的,实现了比较好的效果。小尺寸产品当前也开始应用,这类产品未来会有一定的机会。”


截至2021年11月底,威海光晟的资产总额为5600.99万元,负债总额为7044.3万元。2021年前11个月,其营业收入为84.63万元,亏损2000.1万元。


本次,威海光晟拟新增注册资本7000万元,将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加至8000万元。光威复材拟以自有资金2680万元,认购威海光晟新增注册资本2680 万元,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以及光威复材部分董事、高管等16名关联自然人合计出资2000万元,认购威海光晟新增注册资本2000万元。


本次增资完成后,光威复材直接持有威海光晟的出资占其注册资本的 33.5%,光威复材关联自然人持有威海光晟的出资占其注册资本的25%,光威复材及公司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威海光晟58.5%股权,光威复材将控制威海光晟。


同时,威海光晟拟于本次增资完成后6个月,完成收购北京蓝科盈晟航空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截至本次协议签署日,许俭持有北京蓝科99%股权,王晟泽 持有北京蓝科1%股权,许俭为王国平之妻,王晟泽为王国平之子。


“天眼查”资料显示,北京蓝科盈晟成立于2020年1月,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航天技术开发与服务、民用航空器销售、制造飞机及其零部件等。记者了解到,北京蓝科目前已经在航天领域承接了一些复合材料部件、装备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521+航天”升级“621”

几十年来,航空航天一直是全球碳纤维的关键应用领域。《2020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显示,全球航天领域对碳纤维的用量约为300吨,占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对碳纤维总用量的比例约为3%。但从总体来看,相较全球碳纤维巨头的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占比,我国碳纤维现阶段整体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占比仍偏低。

一名航天领域的专家向记者介绍,无论是航空还是航天装备,减重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火箭能有效减重,意味着火箭可搭载的有效载荷越多,火箭的运载能力就会越大。轻质高强则是碳纤维材料的突出特点。


王国平介绍:“在火箭发动机壳体上,用碳纤维替代高强钢,具有很多优异性能,比如减重,目前应用的碳纤维以T700S、T800S级为主。”


《中国纺织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光威复材早在2013年便突破了国产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的核心技术,2014年实现了工程化生产。在参与有关部门立项的“国产T800H级碳纤维”和“高强高模碳纤维”两个”一条龙”项目的全国评比中,光威都获得了全国第一名。其中,“高强高模碳纤维”产业化项目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累计实现收入1336.65万元。


本次投资,对于光威复材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国产碳纤维行业来说也是一次重大跨越。


光威复材总经理王文义向《中国纺织报》记者介绍:“公司一直坚‘521’发展战略,其中, ‘5’是指现有的5大业务板块,包括碳纤维板块、通用新材料板块、能源新材料板块、复合材料板块和精密机械板块。威海光晟的产品主要应用在航天领域,为商业航天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从业务上来说是公司的下游领域。以碳纤维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缠绕等工艺方法,开发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是公司现有业务的延伸和扩充。增资光晟后,意味着公司将拥有6大业务板块,业务架构也由‘521’过渡到‘621’,为打造更加健康、可持续、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业务布局又迈出了坚定一步。


光威复材董秘王颖超表示,这是公司坚定贯彻“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公司沿着碳纤维产业链不断拓展业务,从以“材料为主”继续转向“材料与应用并重”的尝试。本次增资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更好地发挥全产业链协同效应,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业务结构,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碳纤维行业的领先地位。


“光晟目前的项目和产品较多,有些产品已经有订单,预计到2022~2023年,我们的业务放量效应将逐步显现。”王国平说。


事实上,光威复材的碳纤维及其复材产品此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已经实现了一些重大突破。


今年6月,由光威复材提供的国产T800H级碳纤维、上海航天八院设计研制的直径为3.35米的复合材料液氧贮箱低温力学试验顺利完成。上海航天方面表示,这是国内大型复合材料液氧贮箱首次应用国产碳纤维,且通过工程应用量级的试验验证,标志着我国复合材料液氧贮箱已经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后续预计将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上实现工程应用。


今年10月,采用光威复材生产的碳纤维、由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快舟一号乙(KZ-1B)运载火箭三子级发动机壳体成功通过水压爆破试验考核;11月,采用光威复材碳纤维、由航天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快舟一号乙(KZ-1B)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碳纤维缠绕壳体成功通过水压爆破考核。


上述航天领域的专家向记者介绍:“树脂基的碳纤维复材在航天发动机上的应用,除了壳体,还可以用在尾喷管(也叫扩张段)等方面,此外,一些耐烧蚀的碳碳材料也可以用碳纤维,例如喉衬和燃气舵。”


中信建投军工板块分析师黎韬扬表示,随着光威复材不断推出高端产品,验证工作有条不紊,未来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和下游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展。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我国的国防军工用碳纤维核心供应商,光威复材多年来的发展思路呈现出“以应用为牵引”的典型特点。未来,受我国航空装备建设提速、商用大飞机等民用航空领域加速实现国产材料替代、航天领域对碳纤维复材应用逐渐放量等多重因素影响,国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光威复材此次向航天复材及应用领域拓展,具有战略意义,将引领着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在航天这一重大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实现突破。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