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30年匠心寻根溯源中华织锦技艺传承人宋瑞萍:“丝之源 锦之祖”
时间:2019-11-18 16:56:02      作者:李秀明 黄衍栋

《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曰“技进乎道”,《尚书》曰“惟精惟一”,唐代张祜诗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恍惚间,时代更迭进程中似乎已然忘却了“木匠”“泥瓦匠”“石匠”“雕刻匠”“园艺匠”“教书匠”等,这些曾经存在过且极为熟悉的传统工匠称谓。


作者与在郑州的中华织锦技艺传承人宋瑞萍相识近20年,一直都敬佩她对专业领域的付出与坚守,更敬佩她自诩只是一名普通设计师,却带给了身边众多原创设计师的卓越影响力。她秉承“倡导原创设计理念,赋能原创设计价值,践行原创设计行为”的准则,经过30余年的言传身教,今日终成桃李满天下。听闻她今年被评为“服装设计定制工大师”,便又萌生了去拜访她的想法。然而,就是这一次的拜访,让我无意中知晓了她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中华织锦技艺传承人。


书香门第儒风熏陶


宋瑞萍生于书香世家。她讲道,她的曾祖父宋运方在清末曾金榜题名。民国年间,社会虽然剧烈动荡,但宋家儒风传统却得以延续。她祖父宋其秀及祖伯宋其元、祖叔宋其芳皆是学识渊博之辈,成为当地的诗礼之家。她祖姑宋淑英同样知书识礼,精通织绣,做得一手好“女红”,后来定居西安,教哺子女成材,其中黄桂珍受母亲影响深远,以敬畏心事历史,成为陕西省历史博物的研究员。她父亲宋永才不仅是荣立过三等功的抗美援朝残废军人,转业地方后更是在带领乡邻建设家乡的同时,为了丰富乡邻文化生活而自费捐建了文化阅览室。她在宋家这种儒风熏陶书香传世的家族氛围中成长,从小便养成了钻研求知的习惯。

宋瑞萍大学毕业时曾写给自己这么一段话:“漫游廿四年岁月之河,浪涛沙砾把我塑造成一个极为自信的自己!我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由自得”,并叩问己心:“明天的我是谁?只有明天才能回答。”


数代祖艺敬畏传承


宋瑞萍回忆,清中期,李家祖先因机缘,从一位御用织锦大师身上习得了中华织锦技艺,后经李家数代人精研传承。至清末,此门技艺成为了李家一脉的镇族之宝,李家一脉发展成为陶猗之家。就在那时,她颖悟绝伦且秀外慧中的姥姥嫁入李家,深得当时在李家地位尊崇的太姥姥欢喜,得以精研技法传承祖艺的机会。民国期间,西方工业冲击民族传统手工业愈发严重,很多传统手工艺人生存艰难,李家纯手工制作织锦的柞蚕丝原料稀缺变成成为了稀罕物,若能够收藏到也变成为另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一块40公分见方的中华织锦优品,其价值可以直接从西方进口换回一辆最好的汽车。其后,民众陷入了十四年抗战、花园口决堤引发的黄泛区灾难、连年旱灾等天灾人祸的漩涡中,李家因柞蚕丝原料缺失而被迫暂时中断手工织锦制作,改普通织绣维持族人生计,被视为镇族之宝的中华织锦技艺只能以技艺技法传承方式往下延续。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宋、李两家联姻,宋瑞萍父亲宋永才与其母亲李宝珍结为秦晋之好,一直被视为李家镇族之宝的中华织锦技艺做为其母亲李宝珍的嫁妆厚礼传入宋家。


“择一事,忠一生”得益于宋家家风熏陶,“三十年,钻一业”却是母亲李家一脉家风墨染,“守初心、笃奉献”便是宋、李两家家风在宋瑞萍身上融合的最好体现。直到今天,宋瑞萍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母亲、姥姥等人给她讲述李家一脉技艺传承渊源的那种对传统守望,对传承敬畏的神态。


始于讲台终成信仰


“能从小被宋、李两家家风墨染成长的她是幸运的”。宋瑞萍说,高中毕业,她成为赵坡小学的民办老师,开启了她为人师者教书育人的首份工作。1985年,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河南工程学院)正式招收服装美术设计专业,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中华织锦技艺传承的一切,也或许是因为宋、李、黄三家在文化、织绣、历史等综合方面对她的影响,她选择了暂别讲台重新走进考场,最终幸运地成为了该校首届服装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大学生活,宋瑞萍又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专业知识、系统技能、审美修养、外出写生、哲学思想、文化脉络……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母亲为何一直敬畏传承之心也越来越理解,假期回家后彼此也多了织锦技艺方面的交流,更能适时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随着大学期间外出写生次数增多,宋瑞萍见到各品类的织锦织绣作品也随之增加,见多识广的同时,也有一个更大的寻根溯源梦想逐渐在她内心萌生:为何母亲传承给自己的中华织锦技艺与其他织锦技艺存在诸多区别?


带着这个特殊的梦想,在大学毕业前夕,她专程去西安找到在博物馆工作的表姑黄桂珍请教。经过表姑黄桂珍关于中华织锦历史常识的讲解,宋瑞萍彻底懂得敬畏传承的意义,更明白将中华织锦技艺传承、发扬是份责任。从此之后,表姑黄桂珍成为了她寻根溯源中华织锦技艺传承历史的重要导师。


宋瑞萍父亲宋永才承包的砂轮厂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后,1988年不仅上交国家税利达到10万余元,还用盈利资金给村里买彩电、建校舍、修公路、开水利工程和文化阅览室,资助乡邻发展个体经济共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模范”。然而,怀揣梦想的宋瑞萍却带着敬畏中华织锦技艺传承的那份责任,主动放弃了宋家良好创业条件而离开家乡南下,一头扎进了其热爱的纺织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专业工作,绝大部分个人薪资皆用在了继续对中华织锦技艺进行溯源事业之中。这种坚守长达30余年,梦想终成信仰。


丝源嫘祖锦祖嫫母


宋瑞萍常说:“一颗平凡心,永远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5年后,在南方工作成绩突出的宋瑞萍,被政府以人才引进,方式重回家乡,开启了她此后服务家乡,并重新认知中原文化底蕴的全新人生阶段。10年后,为了完成敬畏传承追根溯源的责任,她拒绝了其他企业抛出的百万年薪橄榄枝,成立了河南省首家专业设计机构——旗帜设计,在继续服务纺织服装企业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中华织锦技艺,梳理传承背后的历史脉络,体悟技艺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数年后重回学校,她带领旗帜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服装美术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创新应用课题,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站在传道授业的“讲台”上,但这一次得以结缘传授的学生变成了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企业核心人员等。


9年前,宋瑞萍经过深思,首次对整个团队公布旗帜未来的规划,将中华织锦技艺传承、历史溯源、文化自信及产业应用提到了核心位置,令她始料不及的是整个旗帜团队数十人仅有两人勉强选择留下,其他的人皆在不到一个月内以各种理由向她提交了离职申请。志同方能道合,宋瑞萍最终没有再多加劝说,而是开始着手重新培养适合的中华织锦技艺传承研究助手。


在众多史籍典藏中寻找关于中华织锦技艺只字片语的记载,通过一次次对远古部落图腾符号、刻骨文、陶文、甲骨文等中华文明符号演变过程重新推演中寻觅,在无数考古实物及资料比对中谨慎寻找中华织锦技艺的真相,甚至放弃现代工具无数次推演“手经指挂”“穿”“排”“绩”“断”等特殊工艺起源的技法原生态。宋瑞萍个人及旗帜团队历经一万多个日夜,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终于佐证传承给她的中华织锦技艺技法中所表述的原材料必须是柞蚕丝及特殊工艺,乃源自轩辕黄帝元妃、中华人文女祖、“先蚕娘娘”嫘祖和轩辕黄帝次妃、“先织娘娘”嫫母,是中华织锦最古老最原生的传承技艺。


大胆猜想,细心佐证,谨慎观点。2017年11月,宋瑞萍在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做为河南代表向全国纺织非遗专家阐明了中华织锦技艺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中华织锦为“丝之源、锦之祖”的研究观点。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同,参会领导祝燕春等人对其多年倾力发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坚守与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及鼓励。


丝泽天下文明使者


宋瑞萍讲道,嫘祖丝泽天下,嫫母织彩成锦,中华织锦技艺就是通连世界的文明使者。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自古就被尊称为华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距今约7000年左右,华夏西陵氏之女嫘祖乃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元妃,辅弼联盟、教民养蚕、治丝供衣、首倡婚嫁,以身垂范、母仪天下。轩辕黄帝次妃嫫母貌丑而贤德,后来发明了纺轮织机工具,织丝成绸。嫘祖、嫫母助轩辕黄帝“垂示衣裳而天下大治”,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文明时代,后祀为“先蚕”、“先织”,尊为中华人文共祖。


丝束成糸,织彩成锦。轩辕黄帝“在位百年”,“作盘车以济不通”,“北和禹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使“大夫散其芭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与北方草原贸易往来。其后尧、舜设“司空”专司路政,夏代设“车正”“牧正”掌车辆舆服牧马之事,存留下“舜贩于顿丘”之说。商人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南下燕山,临易水流域,并溯黄河,至渤海胶东,举族经商,其后代商汤代夏而立商朝。自轩辕黄帝时代到夏商,丝的出现,开启了中华织锦从中原传扬四方、润泽天下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东周时期,中原的丝织品宛若文明使者,随着兴盛的草原丝路翻越了阿勒泰山脉,跨过了西伯利亚,在库尔干、巴雷泽克留下足迹,最终到达了里海与黑海之间,用其精美绝伦的身姿及文化,惊艳了当时的欧亚大陆。当时古希腊人给了中国人一个独特的称谓——“Seres”,意为“丝国人”。直到拜占庭时期,波斯僧人将中国的蚕种藏于手杖中带到西方,西方人才得以明白他们一直猜想的“羊毛树”长何模样。甚至东汉时期,西方人仍称东汉京师洛阳为“Sere”。


先秦时期,另一条从中原到巴蜀,穿越西南地区绵延逶迤的群山和深邃陡峭的峡谷,经滇远达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域外各地的南方丝路将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连通在了一起。


汉代,中华织锦再底繁盛,张骞通西域,起于洛阳的汉代丝绸之路,将中原与世界连通,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速度,与后来的高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共同成为今日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创新传承文化自信


“中华织锦技艺,乃‘丝之源、锦之祖’,经历过数千年迭新,是文明使者,也是民族文化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30年匠心,身为中华织锦技艺传承人的宋瑞萍在追根溯源的同时,带领旗帜团队以敬畏传承之心创新发展。正如她自己所言,传承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亲自体悟传承精髓所在,更要去深刻体悟传承背后的大国文化自信,根植文化,大胆创新,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