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周要闻
发扬延安精神建设新时代纺织强国!中纺联四届四次理事会暨四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举行
时间:2019-06-06 16:10:30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本报记者 席 萍

文| 本报记者 席 萍

编辑| 陈 琼

6月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四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陕西延安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会长孙瑞哲,原会长杜钰洲王天凯,原副会长许坤元,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秘书长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孙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延恺徐文英等领导,以及中纺联特邀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纺织行业办公室负责人,中纺联各部门、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共4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高勇主持。



孙瑞哲在会上作了题为《面向未来,弘扬新时代行业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指出,此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召开,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具有特别的意义。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未来。延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本精神,体现了积极主动、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体现了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体现了热爱国家、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这种融于中国人民骨血的精神力量决定了我们面对当前美国的关税重压和技术封锁不会惧怕;决定了我们对于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和强权无礼行为不会退缩。

孙瑞哲的讲话分为5个部分:新时代中国纺织工业的行业精神和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2018年以来中纺联围绕形势新变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以及下阶段中纺联计划开展的主要工作。他说,新时代的纺织行业精神包含了新时代纺织企业家精神、新时代纺织科技工作者精神、新时代纺织工匠精神,这些精神力量相互交融,共同汇聚成了新时代的纺织行业精神: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正成为全面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强大支撑。


孙瑞哲提出,新时代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行业层面要推进“五大发展”开放发展;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安全发展;多维发展。新时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三高一低”:高效能、高品质、高责任、低成本。新时代行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要树立高质量的格局与定位,要形成高质量的规划与秩序,要构建高质量的平台与服务。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新变化,面对贸易关系日趋复杂的新情势,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倡导、弘扬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以精神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汇聚力量,不断打开行业发展新局面。


在谈到下阶段中纺联主要开展的工作,孙瑞哲强调,全面优化行业服务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定位,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二是完善“集群、集约、跨界”的生产力布局,激发产业资源活力;三是做好“育人、用人、树人”的队伍建设,蓄积行业发展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纺织工业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蜕变。面对新挑战与新征程,纺织业要以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以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情怀,踏踏实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一针一线做好自己的事,共创美好未来。



2018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颁奖环节,由中纺联副会长夏令敏主持。



会上,杨纪朝宣读了《关于授予2018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荣誉称号的决定》。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丁彩玲20人被授予年度创新人物荣誉称号。


据悉,自2005 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全行业开展年度创新人物评选活动以来,已先后表彰了260名创新人物,这些创新人物在供给侧改革、智能制造、绿色环保、协同创新等方面对重塑中国纺织核心竞争力,引领全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8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彩玲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马仁和    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执行董事

王旭光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晓菲 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细纱挡车工

甘胜华  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江南    西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许金祥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何旭平  浙江日发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建军德州恒丰集团董事长

陈建龙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宛秋生山东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子贤  江苏神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导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倪晨海聆梦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高殿才    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黄再兴  向兴(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盛静生  罗蒙集团董事长

蓝捷江西省于都县县委书记

虞宝木    浙江宝纺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爱民宜兴市舜昌亚麻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


会上,中纺联纪委副书记兼人力资源部主任孙晓音对关于在纺织行业开展职业技能水平评价工作进行了说明。


会议还选举通过了新当选的中纺联理事会理事和常务理事


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教授张学尚作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专题报告。


面向未来,

弘扬新时代行业精神,

推进高质量发展

■孙瑞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召开中纺联四届四次理事会暨四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至今闪耀着智慧光芒;在这里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诞生了延安精神,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改变了历史进程,成功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向了胜利。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未来。延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本精神,体现了积极主动、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体现了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体现了热爱国家、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这种融于中国人民骨血的精神力量决定了我们面对当前美国的关税重压和技术封锁不会惧怕;决定了我们对于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和强权无礼行为不会退缩。


一、新时代中国纺织工业的行业精神和高质量发展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坚定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纺织工业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大批优秀企业和领军人才,形成了丰富的产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纺织工业的行业精神也在不断衍生、积淀、丰富和升华。


(一)新时代的纺织行业精神


1、新时代纺织企业家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不忘报国初心的爱国精神,追求卓越品质、勇于探索拼搏的创新精神,勇担社会责任、服务人民期待的奉献精神,保持谦虚谨慎、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精神。


2、新时代纺织科技工作者精神


以人民幸福为根本,以国家需要为使命,以务实创新为方向,以育人协同为责任。


3、新时代纺织工匠精神


敬业守德、专业专注、精益求精、创新协作。


这些精神力量相互交融、彼此激荡,共同汇聚成了新时代的纺织行业精神: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正成为全面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强大支撑。

弘扬践行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要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强国富民使命。不忘产业报国初心,就是要坚定不移推进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建设,服务发展大局,服务战略需要;牢记强国富民使命,就是要坚定不移树立“科技、时尚、绿色”工作新定位、行业新标签、社会新认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新时代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弘扬践行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要务实全面地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新时代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行业层面,要推进“五大发展”。


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优进优出,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平衡发展:促进供需平衡、区域平衡和产业平衡,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充分发展:提高发展程度与效率,使创新应用更充分、环境建设更充分,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


安全发展: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实现行业资源安全、质量安全与贸易安全,构筑行业发展新保障。


多维发展:推进产融合作、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技艺融合,塑造行业发展新边界。


2、新时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企业层面,要实现“三高一低”。


高效能:深化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实现劳动生产率与柔性制造水平的提升。


高品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


高责任:深化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不断提升企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贡献度。


低成本: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形成生产、运营、创新和环保各环节的综合比较优势。


3、新时代行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


在行业组织层面,要做到“有样有范”。


单位要有单位的“样”,形成公平公正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包容并蓄之风、以人为本之风。


领导要有领导的“范”,有信仰、有担当、有胸怀,做服务行业发展的“人民公仆”。


新时代,行业组织要树立高质量的格局与定位,行业协会工作和发展应当而且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大局中;要形成高质量的规则与秩序,理顺机制,握指成拳,实现“制度下的自由”,激发机构活力,形成资源合力;要构建高质量的平台与服务,提升机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构筑集约型、包容型、创新型产业服务平台。


弘扬践行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要面向未来,以行业精神为行业发展注入磅礴伟力。落实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切实把握“科技、时尚、绿色”的工作新定位;落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切实完善“集群、集约、跨界”的生产力布局;落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切实推动“育人、用人、树人”的队伍建设。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新变化,面对贸易关系日趋复杂的新情势,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倡导、弘扬新时代纺织行业精神。以精神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汇聚力量,不断打开行业发展新局面。


二、新形势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


(一)中国纺织工业有基础应对贸易冲突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中国纺织工业已具备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当前贸易战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可控。行业有足够强的信心和底气应对贸易变局,取得最终胜利。


行业的信心和底气来自独特的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的最大制度优势,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越是挑战严峻,越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当前,制度优势表现在集中力量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着力扭转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制度优势表现在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社保费率企业上缴比率下调等降税减负政策;制度优势表现在落实《电子商务法》、《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法规,不断推进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内资与外资、线上与线下、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协调发展。独特的制度优势使我们能坚持原则问题和核心利益不让步,将市场和社会的关注点从短期波动转移到长期发展。


行业的信心和底气来自雄厚的产业基础。从原料供应、设计研发,到纺织染加工、三大终端制造、运营零售,中国纺织工业形成了全球体量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是世界纺织产业平稳运行的重要主体。2018年,中国纤维加工量达546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1.28%;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767.3亿美元,占全球35%左右。全球60支以上纱线生产量的80%在中国,色纺纱生产量的90%以上在中国,高档村衫色织面料生产量的60%在中国,高档牛仔面料生产量的30%在中国,高支高密织物的生产技术主要在中国。中国纺织产业链各环节制造能力与水平稳居世界前列。迅销集团近期公布了291家合作厂家。其中,中国企业有156家,约占54%,越南企业位居第二,有50家。中国纺织工业仍然保持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复杂的贸易环境下,2018年全行业净创汇2501.9亿美元,占全国的71.1%。


行业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巨大的创新活力。纺织工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产业链闭环创新能力的工业部门。2011年以来行业共有23项成果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在材料领域,国产大容量化纤成套技术持续发展,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开发能力大幅提升,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缺到盈、从量到质的转变;在装备领域,制造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加快转变,国产纺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0%;在工艺领域,纺织、染整工艺技术不断创新,混纺、交织、复合等新工艺广泛应用,高支、高密、超轻薄等新品种不断推出。技术驱动下,行业模式创新也快速发展,个性定制、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大量涌现。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设计师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元素和设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行业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庞大的内需市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消费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我国内需市场纤维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是全球总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纤维消费市场。从消费内容看,消费升级是当前消费的主旋律。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趋势,并开始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层次的产品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政策影响下,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消费增长强劲。同时,纺织品的市场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张,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潜力巨大。在出口受影响的背景下,内需的巨大潜力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2019年以来纺织工业面临挑战但开局良好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复杂严峻的贸易形势,2019年以来,纺织行业顶住了内外市场压力,总体运行态势保持平稳,生产、投资等运行指标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行业韧性十足,在稳增长、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产增速保持平稳。2019年以来,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4月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产业链多数环节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态势,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3%和7.7%;服装、家纺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3%和1.7%。主要大类产品产量保持增长。1-4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化纤产量同比增长13.87%;纱、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8%、0.91%;服装产量同比减少0.69%。


国内外市场稳中承压。2019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态势明显。统计数据显示,1-4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4418亿元,同比仅增长2.2%;1-4月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产品零售额同比下降7.3%,较上年同期放缓6.2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7%,继续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水平,但增速低于上年同期4.3个百分点。出口压力有所增加,据中国海关快报数据,1-4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57.6亿美元,同比下降3.7%,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同期和一季度7.9和1.9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0.8%,服装出口同比减少7.6%。


投资规模有所减少。2019年1-4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3%,增幅较上年同期加深0.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和服装业投资保持增长,1-4月增速分别为0.8%和3.2%,纺织业较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服装业较上年同期增加14.7个百分点;化纤业投资规模同比减少19.9%,低于上年同期44.9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中部部分省份开始承接长丝织造和印染行业产业转移,投资步伐有所加快。东部地区投资增长仍以装备升级和技术改造为主要驱动力。新疆投资趋于理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运行质效略有波动。纺织行业效益增势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4月,全国3.4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027.6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49.5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2个百分点。部分运行质量指标出现波动。2019年1-4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1%,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成本提升等因素影响有所收缩。行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延续了2018年以来稳中略升态势。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周转率为15.2次/年;总资产周转率为1.2次/年,三费比例为7%。


三、2018年以来中纺联围绕形势新变化开展的主要工作


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中纺联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任务安排,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扎实推进调研、统计与研究工作,服务政府决策与行业发展


行业调研工作深入开展。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基础和关键问题,深入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展调研,把握行业现状。继续开展春季大调研活动,依据春季调研情况向多地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行业统计工作不断完善。持续完善数据制度工作,优化数据统计服务,完善纺织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监测采集行业重点数据信息,及时传递行业运行状况、市场舆情及商务信息,持续做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产业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专题研究工作持续深化。结合行业新形势新变化,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成果支持政府决策。形成了《纺织行业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全球纺织行业生产力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等成果。针对中美贸易冲突,配合相关部委展开贸易研究并提供对策建议;召开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座谈会,将行业研究成果与观点带到两会。


(二)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断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相关工作已经开启;科技进步奖励与推荐工作取得成效,中纺联推荐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和“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举办了“纺织之光”循环再利用纺织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等推广活动。开展了院士与人才评选、举荐工作及青托人才与企业对接工作;举办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知识产权联盟成立大会筹备会;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等标准的制定取得显著进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作为纺织国军标归口管理单位,已经制定实施37项、修订20项军用标准,在编19项标准。


促进时尚创意发展。持续推动行业创意设计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时尚研究中的应用初见成效;借助流行趋势联盟等平台,发布流行趋势研究成果并推进在企业的落地。举办中国国际时尚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中国时尚大会、中国时尚面料设计大赛等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组织2018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创新宣传推广模式,传承与保护实现了相得益彰。围绕着企业品牌培育和区域品牌建设两大主线,品牌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品牌数据库不断完善。继续开展纺织服装品牌专业人才培训活动;5月份举办了中国品牌日纺织服装行业系列活动,15家纺织服装品牌参与,3天在线直播点击量超过9979.7万人次,促进了消费者对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新认知,提升了行业品牌影响力。


提升绿色生产能力。持续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成立了“中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组”。不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目前已推出43种绿色设计产品、42家绿色工厂和1个绿色供应链企业。完成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的示范与推广,“绿色纤维”市场推广和产业链对接宣传工作有效开展。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发布了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制定了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社会责任建设得到深化。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建设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行业多维责任共治。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的社会责任建设提供方法与手段。2019年4月在越南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海外投资生命周期的负责任投资指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负责任海外投资指引》,帮助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投资目的地。碳、水和循环再利用管理平台使社会责任管理工具不断丰富。


(三)提升行业有效需求和投资,助力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


渠道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创新展会形式,做优做强平台。举办春季/秋季联展(面料、服装、家纺、纱线、针织);合作举办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虎门纺织面辅料交易会、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等;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商联盟基地“时尚工园”今年正式开园。二是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提升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在高质量发展、供应链互联网创新、新零售等新环境下的发展。三是优化专业市场建设,使专业市场向着智慧、绿色方向稳步转型。


优秀产品推介卓有成效。开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纺织行业质量奖评选,完成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评定工作,完成工信部委托的2018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培育和推广工作。


提升投资需求。一方面,以产业转移带动产业投资。联合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成立了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另一方面,以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产业投资。引导行业加大在技术研发、装备升级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四)抓重点领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两化融合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推动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组建“中国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联盟”,开展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工作,举办了工业互联网成果展。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推广、智能产品及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录征集工作。2018年对“七条线”所在行业智能制造推进及试点示范情况进行梳理总结,认定23家企业为2018年纺织工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加强行业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举办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中国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大会、盛泽纺织智能制造大会等会议。发布《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探索构建纺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等的作用不断强化。


产融合作工作成效显著。中纺联推动行业优秀企业与资本对接,引导纺织龙头骨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兼并重组。建立了产融结合工作体系并设立投融资委员会;出台《纺织行业产融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出纺织行业拟上市企业、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并形成数据库,举办2018年纺织行业投融资论坛和中国纺织行业产融合作会议暨投融资培训会。发布了《2018-2019年纺织行业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名单》,其中苏州龙杰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IPO,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彩环保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向中国证监会提交IPO材料。


世界级先进纺织产业集群建设稳步推进。中纺联制定了推进“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先行区”建设工作管理办法。依据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和外部环境要求,有针对性地将专业会议、特色活动与集群进行匹配。如召开首届世界布商大会、2019全国家纺产业集群交流会;举办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论坛、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与中纺联立体对接会等。


(五)引导行业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开展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等活动,推动行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助力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落实产业扶贫,探索建立纺织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新方法,推广“造血式”扶贫,以产业转移和就业促进为抓手助力精准扶贫。


深化行业军民融合发展。2018年,中纺联成立了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统筹纺织行业的军民融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2018年11月,中纺联和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共同主办2018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发展论坛。支持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2017、2018年共有6个军民融合项目获“纺织之光”一等奖。正在制定《中国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搭建纺织行业军民融合的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统筹行业军民融合的科技、人才、产业资源。


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行业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了突出位置。通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提高纺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就业能力。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化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升就业质量。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及技能人才表彰工作,深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中国纺织大工匠”选树和“中国纺织大工匠”事迹报告,举办了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大会。


强化行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中纺联重点考察东欧、南美、中西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与罗马尼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制品行业协会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借助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场外交,推动与巴基斯坦等国的合作;在越南举办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胡志明峰会。贸易促进工作持续深化。具有国际影响的全球专业展会平台体系不断完善,举办了美国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法国巴黎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孟加拉达卡国际面料展、南非开普敦中国纺织精品展、巴西圣保罗中国纺织品贸易展等。


(六)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机构建设


党建工作不断深入,对行业健康发展形成有力引导。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深入,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政治站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年2月,召开了中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纺联党委召开多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和评议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职工健步走活动,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等。

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内部管理持续优化。依据新时期对行业协会的要求,中纺联稳步推进协会与行政机关的脱钩工作。探索并落实购买服务方式争取财政资金的方法、途径等,进一步理顺联合会内部及各成员单位间的业务与关系,强化联合会内外的“跨界”合作。协会各项规章制度更加科学规范,“人、财、物、事”之间的关系逐渐理顺。2019年印发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汇编》。联合会正在发展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协作型、创新型的行业组织。


四、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一)全球化不可逆转,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结构性调整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价值链合作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全球2/3贸易只涉及中间产品,而与产成品和服务无关。产业链与创新链、资源要素与基础设施正空前紧密地连接交织在一起。产业间、区域间不再是简单的竞争优势的高低比较,而更多表现为合作共生关系。


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似乎是一种逆全球化,事实上是一场更加深化、更加复杂的全球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实现群体性崛起。这种崛起不仅体现在生产制造能力上也体现在消费实力上。旧体系下的利益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科技革命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不对称性与不稳定性。因而一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不对等的收益,就会利用其现有优势,阻碍新平衡的出现。贸易冲突因此发生,全球经贸关系更趋复杂。但历史潮流不会逆转。


在这个大背景下,全球经济格局、产业发展格局正发生重大结构性调整。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和知识经济作为重要变量,正在驱动变化,促进新平衡点的形成。对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一是基础设施,全球经济发展的底层架构发生根本转变


世界经济正加快构建在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新和发展范式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深度转变。2017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12.9万亿美元。根据预测2020年全球跨境B2C电子商务交易量将突破1万亿美元,B2B销售规模将为B2C的5-6倍。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数字企业已从2007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7家。虚实融合成为全球商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基础设施正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变量。底层架构之争不只是利益之争,更是话语权、发展权、生存权之争。以5G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技术架构变轨为我们产业换道超车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理解好、应用好基础架构的变化,积极推进产业的智能转型,建设好、利用好工业核心数据、关键技术工艺创新、企业用户数据等数字化核心资产。


二是人口构成,全球劳动力结构与分布发生趋势性变化


区域的发展潜力、产业的成长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密集程度,特别是年轻人口的参与程度。当前全球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表现在更快速和不同步的老龄化。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多数发达经济体老龄化程度加剧,而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工作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向相关。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收入国家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达17.43%,中等收入国家为7.43%,低收入国家为3.37%。截至2018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67 亿,新增 8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9%。中国老龄化速度与程度明显快于发展阶段。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的重要调整。直接的变化是一个更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快速形成。美林银行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全球消费力将达到每年15万亿美元。而供给端的改变更为深刻。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动力向拥有年轻劳动力的区域转移,全球产业链布局将因此调整。面对这种情势,我们要利用好当前国内人口的相对平稳增长期,积极应对不断失衡的人口结构,一方面增强行业对年轻劳动者的吸引力和培养力,同时加快推进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三是知识经济,驱动全球经济的核心要素发生改变


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在发生明显变化。低技能劳动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目前全球仅有约18%的商品贸易由劳动成本套利所驱动。同时,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在不断提高。2000-2016年,全球无形资产投资(如研发、品牌等)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5.5%增长到13.1%。依托良好的扩散应用环境,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价值。就纺织服装行业而言,在信息技术、纺织技术、材料技术、文化创新的深度交融中,个性化定制、智能可穿戴、功能性纺织品等快速发展。


知识作为关键变量也在深刻改变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围绕全球知识产权布局的竞争变得日渐激烈。将技术专利化、标准化、平台化形成垄断优势,已成为国际竞争主动权争夺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今后从外部引进技术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唯一的出路在于,在强化开放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在深化应用创新的同时更加深化基础创新。


(二)世界变局和当前情势下的三点研判


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贸易冲突的风口浪尖上,利害得失瞬息万变。贸易冲突中事情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经济的合理不代表战略的合理,个体的理性不代表群体的理性,短期的利益不代表长远的利益。变局之中寻求产业发展,事情只有想清楚,才更容易做明白。


一是既要强调服务业发展,也要重视制造业的基础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趋势性改变,服务业所占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制造领域不论增加值还是就业都有显著下降。国内“后工业化”的声浪越来越高,“降低”纺织等制造环节的观点和做法日益流行。“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首先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然后再转移到服务业。于是有些人错误认为服务业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而言在产业形态上更为高级。将现象当本质,把结果当原因,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一些地方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人为推动生产要素向服务业流动,不少区域过早、过度、过快地出现了“去制造化”苗头。事实上制造与服务环节本身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有机的整体。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很难产生高度发达的服务。制造环节是消费性服务优质产品的来源,更能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知识积累、市场空间与应用场景。以电子商务为例,与国外平台相比,中国电商企业的优势并不在技术与模式,而是得益于国内制造体系的支撑。试想为什么纺织服装会成为最早电商化的产品、电商第一品类。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先进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共荣。很多地方将金融、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领域发展,却进展缓慢、可持续性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周边制造业基础薄弱、先进制造业发展乏力。不论是对高端制造的遏制、还是迫使制造企业回流,此次中美贸易冲突集中体现了一点:制造环节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关切和热点领域。制造环节的价值需要重新认识。


二是既要强调新经济发展,也要重视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创新发展作为社会共识已经蔚然成风。但不少区域将创新发展简单等同于发展新经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很多地方尽管产业禀赋与发展阶段千差万别,但产业发展的方向内容却惊人一致。“一哄而上”,新经济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比如共享单车、光伏产业。“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事实上新兴产业中有传统的经济内容,传统产业中蕴含着新兴的生产力。引领性的硬核科技创新在已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成熟产业体系中,其实有更多呈现。以新材料为例,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很多新材料产生于纺织产业,应用于纺织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其发生发展与纺织产业休戚相关。从产业体系中割裂出来单独支持,看似是重视,但不无拔苗助长的嫌疑。这样不一定能起到最好的发展效果。再比如发展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其实并不只在机械制造本身,行业中沉积的工艺流程、生产经验、协作经验等同样重要。这些一定程度上是装备的灵魂。在装备智能化过程中,要封装更多更合理的工艺和流程,没有产业实践支撑,无从谈起。


三是既要强调差异化发展,也要重视产业集中度的规模作用


规模经济是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石。但社会层面,特别是媒体宣传中,对“小而美”的偏好正在加重,只要一提到规模,下一句往往就是粗犷发展、铺摊子等。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好的倾向。中国纺织工业拥有全球最大的体量,却没有形成与之相当的科技控制力、市场影响力与时尚话语权。很大原因就在于我们产业集中度不高,集约化发展程度不够。高度碎片化的产业格局,使得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产业合力。相似规模的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通常比较接近、可选择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于是重复投资、“一窝蜂”发展的现象很多,同质化竞争严重。这进一步加大了提升企业集中度的难度。就科技创新而言,企业微创新多、创新速度快,但战略性、根本性创新不足。这是因为在分散化的市场中,真正有能力、有意愿推进系统化、基础性、延续性研究的市场主体不多。巨额投资、长期投入一般企业难以承担。当前,行业发展重心已经从“有没有”、“好不好”过渡到了“认不认”的阶段。品牌问题、特别是整个行业的品牌问题日渐突出。全球范围看,中国纺织产品的高质量,并没有换来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那样的同等声望。要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消费市场,要改变全球认知,打造国家品牌,需要更加磅礴的产业力量。从历史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环境下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而当前我们要实现纺织强国建设,同样需要在集约化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五、下阶段中纺联计划开展的主要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当前形势做出了重要判断: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我们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当前情势是时代性的考验,也是历史性的机遇。我们要抓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发展,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切实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把“沟”和“坎”化为“时”和“势”。


(一)积极推进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实现健康发展


1、提升政治站位,明确发展方向


继续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政治信仰,不断加强协会思想政治建设。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部署实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继续组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教育、纪律教育。切实将党的新思想、新理念转化为行业工作的新要求、新方向。


2、完善机构建设,提升组织凝聚力


根据新时期国家对行业协会的新要求,继续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机关的脱钩改革,加快承接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联合会各项规章制度,推进财务、人事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中纺联协同办公信息管理平台”运行工作,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内部整合,依托大型展会、重要活动、重大项目等工作,强化联合会内部各成员单位间的协同合作。


3、做好分析研判,提升服务专业性


深化研究,做好行业“十四五”规划的前期预研工作,探索新时代纺织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不断强化行业统计分析能力,继续组织开展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等工作,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深入重点企业、园区、产业集群开展调研,不断提升行业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继续加强与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等部委的沟通,及时反映行业诉求,为企业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开展贸易摩擦、产业集群建设、棉花体制改革等重点问题研究,给出建议。


(二)全面优化行业服务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1、落实“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定位,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1)以服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用联合体、产业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继续推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探索举办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实现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的衔接,加快成果转化。强化对行业自主创新的服务能力,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以科技服务工作为抓手,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积极推动新型纤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完善行业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做好顶层引导,梳理《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30+100”完成情况,并开展“十四五”行业科技发展战略等课题或专题研究。深化行业标准化工作。继续推进智能制造等重点标准、团体标准的编研工作,不断优化行业标准供给;依托开展科技标准融合试点、成立全国化纤标委会、完善各类各级标委会组织架构等工作,促进行业科技标准管理的流程化和规范化运行。继续推进产业的全球合作与开放创新。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推动行业与国外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鼓励引导纺织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打通科技、人才的交流通道。


(2)以服务提升行业时尚话语权。深化落实“三品战略”,把品牌建设上升到行业的国家意识和国家的行业责任这一高度,以“大师、大牌、大事”的新模式新平台推进品牌发展。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和信誉好的企业进行跟踪培育,加强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积极推进纺织行业区域品牌建设,持续开展区域品牌试点工作,并基于服装、家纺等领域区域品牌试点地区的发展需求,从区域品牌功能打造、专业人才培训、品牌价值提升、资源对接等方面强化行业服务。继续深化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工作。依托展会等平台,研究发布从色彩、纤维、面料到终端产品的流行趋势,为行业品牌建设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引导和参考;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强化人工智能在趋势研究的应用。提升企业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加强行业时尚平台建设,强化与欧美等时尚产业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大赛、中国纺织创新年会?设计峰会、中国国际时装周、文化周等活动。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各项工作,开展纺织非遗大会、文化遗产日“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展演等活动。


(3)以服务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焦行业绿色发展开展相关工作。持续采集、优选和推广绿色关键技术的应用与转化;继续推进“绿色纤维”认证的市场推广和产品对接宣传,扩大“绿色纤维”的行业影响力。积极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形成纺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推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关工作。依托建设品牌服装智能回收网络和标准化分拣中心试点示范,创新废旧纺织产品资源回收利用发展模式。继续组织开展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善水行动在纺织、旧衣零抛弃、生态纺织品等活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产方式。深化绿色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行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研制,加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在行业内开展节能、节水、减污、资源综合利用等对标工作,评估行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和发展潜力。建立行业绿色发展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诊断、绿色设计、宣传培训等服务,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持续深化责任建设。继续组织开展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等工作,引导企业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力提升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开展化学品管理体系(CMS)和社会责任审查(BSCI)项目、实施澜湄地区产业调研与对接服务项目、在海外中资企业推广建设CSC9000T管理体系等活动,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构建负责任的生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强化行业引导,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2、完善“集群、集约、跨界”的生产力布局,激发产业资源活力


(1)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建设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继续开展产业转移工作,促进区域协同和产业扶贫。结合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规划,开展集群服务工作。依据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开展产业对接、平台推介等工作,推动产业在区域间有序转移。做好行业区域布局、产业转移、园区发展、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调查和专题研究,为集群提供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结合区域特色与要素禀赋变化,以合作共建产业集群等方式探讨在新区域建立新产业集群。围绕材料创新、时尚创意、智能制造、个性定制等行业新发展,发现与培育一批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新兴产业集群。提高集群服务水平,强化已有集群的能力与优势。继续做好集群复评工作,总结回顾集群经济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帮助集群链接资源、拓展市场、完善产业链建设。完善园区服务,促进园区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通过在杭州艺尚小镇建设中国服装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大浪时尚小镇开展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平台项目等方式,促进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组织开展专业市场运营管理培训、召开转型升级研讨会等活动,探索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促进作用。


(2)积极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集约化发展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建立行业的比较优势。以平台工作为抓手,提升行业集聚优势。不断丰富完善现有各类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联合体、创新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对各类创新能力的集聚整合作用,以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产业创新效率。以产业示范基地、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产业园区等平台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市场拓展与对接活动,提高平台作为企业信息、资源、品牌等对接渠道的融通支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纺织服装企业和行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和引导纺织产业基金的设立,有效调动资本对各细分行业企业的定向支持,打破行业融资瓶颈,不断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方向迈进。鼓励和引导企业之间兼并、收购和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效率;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控股、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国际资源。继续打造展会平台,充分发挥国内外展会对于集群品牌、终端消费品牌、创新成果的展示作用,为行业企业的“走出去”和优势资源的“引进来”提供支撑。积极开展行业外交,借助国际纺联会议、世界布商大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等平台,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行业“一带一路”的研究与调研,组织国内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对接和合作洽谈。


(3)积极推进行业跨界式发展。推动行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推进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培育一批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建设纺织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和智能化车间,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继续做好电子商务研究工作,开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发展工作。做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继续推进行业数据中心建设。继续落实《纺织工业产融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发布行业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名单和科创板推荐上市企业名单。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召开产融合作会议、投融资论坛暨项目推介会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产融结合服务。组织对行业上市公司和业内部分优秀企业的走访调研,针对已申报和拟申报材料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向证监会推介。创新平台服务模式,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此外,联合会今年将组织拟科创板上市企业进行培训。助推家纺与家居产业融合升级,提升整体软装设计实力。深入推进行业军民融合。强化整体统筹,制定《中国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做好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完善发展需求机制。强化与军方的沟通对接,搭建政、企、军三方的沟通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成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推动双方创新资源共享和成果双向转化。继续推进科技专项。推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军装被服、高功能个体防护等产品。推动纺织标准的军民融合。通过建立通用标准体系、编制通用标准手册与技术规范、建立军用纺织品分类标准等方式强化融合。加快建立纺织军民融合基金和军民融合企业目录;强化对科技型企业、关涉军工产业链安全等企业的支持。开展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在重点产业集群地开展示范园区建设,并培育重点企业。建立军民融合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的方式,适时对行业实施军民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与改进。


3、做好“育人、用人、树人”的队伍建设,蓄积行业发展动力


(1)育人。尊重人才的流动规律与发展规律,把握人才流动的趋势、特点及原因,提升行业对优秀人才、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发掘与宣传行业价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和平台,向社会和公众宣传行业发展近况与发展理念,塑造新形象、开启新认知。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不断丰富培训工作的载体和手段,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工具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行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助力纺织服装类院校“双一流”建设。鼓励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研究院,培养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接,促进教育、科研与培训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做好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组织技能比赛和设计大赛,把专业竞赛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用人。积极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政策,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与创业。依托行业工作与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国际化视野,引导建立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行业用人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时尚设计大赛、行业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强化对原创设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青年人才的发现与举荐。注重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管理技能提升训练营、FCL纺织标准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行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强化用人机制研究,盘活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员的薪酬激励力度;强化社会责任引导,持续完善员工福利体系,通过开展全国纺织行业篮球联赛、中国纺织摄影大展、女工保护等活动,丰富员工精神生活,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3)树人。继续发现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培养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继续做好中国纺织大工匠选树和先进事迹报告暨“绝招绝活现场技术交流传帮”工作;在全行业深入开展“学邓建军科研组?建创新型班组”、全国优秀班组长联盟、纺织文化艺术展等活动;通过纺织劳模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行业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劳动光荣的行业风尚。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继续开展全国优秀纺织企业家评选工作,将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示范作用。同时,依托总裁俱乐部、纺织企业家沙龙等活动,促进优秀企业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树立高端创新人才典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继续开展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时尚面料设计大赛等活动表彰评选行业优秀设计人才,同时依托行业展会、时装周等平台向全行业进行推介;通过院士推举、年度创新人物评选、桑麻学者评选等工作,表彰推介行业科研领军人才;组织科技教育颁奖大会、管理创新成果“纺织之光”教育奖等活动,表彰奖励行业优秀教育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纺织工业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强的伟大蜕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目标。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面对新挑战与新征程,我们要以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以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情怀,踏踏实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一针一线做好自己的事,共创美好未来!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