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周要闻
孙瑞哲:传统产业的“价值再定位”
时间:2015-02-04 16:28:44      
    纺织服装产业界中,跨界融合的理念,正带着某种穿越的气度与应变的睿智,成为主导其未来发展的价值观之一。

    “纺织产业振兴规划将中国纺织工业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同时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2011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的价值再定位,代表了纺织服装产业活力的释放,创新能力的扩容与市场需求潜力的激发,值得我们对产业未来的“美好新生活”给予乐观期待。如何把握这种产业融合的新浪潮,也将成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新命题。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交叉,应坚持先“融入”渗透,再“融合”并存,最终“融汇”贯通的原则

    传统产业的“价值再定位”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拉斯·尼古路庞特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孙瑞哲表示,这样的现象也将在未来纺织服装产业中得以再现。正是基于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征服欲,以及对不同领域内资源富有想象力的整合与再造,才能使产业内在的生命力得以延展、消费需求的动力得以激发、市场的价值得以扩容。

    不过,在他看来,把握这股新浪潮的机遇,规避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风险,必须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产业融合并不代表着博弈的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固有的冲突,技术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利益分配的冲突,随之带来不同游戏规则之间的冲突。

    孙瑞哲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为例,向记者介绍了产业融合过程中博弈的客观存在。

    “举个例子,游资对棉花等原料的过度炒作,不啻为金融资本对产业领域的一种不良介入。”孙瑞哲认为,“从目前来看,这种不良的介入还只停留在散兵游勇的层面之上,一旦出现金融资本对产业链进行谋略型的战略布控,那么产业链的安全将受到威胁。”

    “因此,针对这种在原有产业界内部较少遇到的冲突,须确立风险防范意识与相应的技能储备。”孙瑞哲补充道。

    其次,产业融合的最佳状态则为通过技术扩散与市场互补达到共赢。产业融合绝不是纯粹的取代与被取代,它并非是对原有产业的颠覆与破坏,不应盲目地照搬一些国家用高端产业来完全取代传统制造业的激进模式。

    “这主要是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很大程度上来自传统产业。”孙瑞哲说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交叉,应坚持先‘融入’渗透,再‘融合’并存,最终‘融汇’贯通的原则。以刚刚起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例,它在现阶段仍然存在社会认同度低、应用领域进入难,工业布局分散,以及政策与下游产业采购力度较弱等一系列问题。而纺织服装产业在纺织纤维材料研发上已经拥有相对完备的工业基础与产业链配套资源,市场认同度也较高。

    因此,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尽快缩短产业发展的初创期,成为创新性与盈利性兼备的成熟产业,就必须达成与传统产业资源之间的有效衔接,统筹新老产业之间的共赢发展。

    对于全产业链的品牌发展而言,创新能力体现为一种内生的创造动力,产业生态链间的互补式创新,同时还体现为对外部创新现象规律的一种解读与破译

    创新融合应依托“需求驱动”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第1期的《求是》杂志中曾撰文指出,应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

    孙瑞哲认为,在实现产业融合的蜕变过程中,这三种表现形式的“创新能力”建设,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对于全产业链的品牌发展而言,创新能力体现为一种内生的创造动力,产业生态链间的互补式创新,同时还体现为对外部创新现象规律的一种解读与破译。”

    与此同时,物有其本、事有其源,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告别“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向“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转变。在产业创新的融合过程中,创新的灵感始于消费者的需求,而创新的结果最终也从消费者的反响中得到反馈。

    孙瑞哲认为,“需求”驱动代表着中国纺织工业创新角度与立场的转换。需求驱动创新,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引擎。以往封闭的生产资料循环与产能再造,将更注重由产品-商品-消费品的价值实现。

    “产业在哪些市场领域可以有效地交叉与融合?核心的考察基点就是消费需求。产业融合不是盲目地拓宽产业边界,技术上的盲目创新和创新过度会导致产品的技术‘过剩’,在市场上未必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孙瑞哲表示,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学会如何识别有效需求,注重分析纺织服装消费需求的层次性、个性化,考虑纺织服装消费的意愿性和承受力,并且注重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互动性。

    孙瑞哲同时向记者表示,要真正在产业层面上推动“需求驱动”的增长模式,需要在产业创新的系统工程中,贯穿科技、人才、品牌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主线。中国纺织服装业必须不断地推进“标准话语权”与“时尚话语权”的建设,重点瞄准以下四个关键环节:即“技术创新的能力建设”、“供应链管理集成创新的能力建设”、“时尚消费文化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建设”以及“社会责任管理的能力建设”。

    惟有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技术路线与价值观念的结合,才能令产业实现内涵式增长,成为可预见、可持续以及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在产业边界趋于模糊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家以更为开放、睿智的心态,在拥有坚定职业信仰与扎实专业底蕴之外,同时拥有跳脱固有边界,整合外部资源的感知力、策划力与执行力

    新融合时代下的“企业家精神”

    孙瑞哲认为,随着产业新融合时代的到来,新的企业家精神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

    “纺织服装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正是因为高度的市场化,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就更加严峻。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的背后,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于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孙瑞哲表示,“产业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企业家应注重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形式的变化:产业竞争一定不是单一规模、资金等硬实力的‘武斗’,它同时还将进入文化、智力资源、企业家精神等软实力‘智取’的阶段。”

    在孙瑞哲看来,在产业边界趋于模糊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家以更为开放、睿智的心态,在拥有坚定职业信仰与扎实专业底蕴之外,同时拥有跳脱固有边界,整合外部资源的感知力、策划力与执行力。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好“技术”和“文化”这两张牌,将成为自身事业在“生意”与“创意”之间游刃有余、经久不衰的关键法宝。

    与此同时,老板与企业家之间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以怎样的视野和高度去看待纺织服装产业的人力资源问题。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内在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纺织服装产业内部企业家精神的勃发。“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组织建立、经营管理企业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

    访谈过程中,孙瑞哲谈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他看来,若对这个词汇做一番另类的解读,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不应令人成为“成本”,而应将损耗意义上的“成本”转化为能够释放价值的“资本”,要完成这样的转换,就必须依靠知识资本的投入、人才机制的孵化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人文关怀的情感维系。

    “企业家的气质将决定品牌的气质,对于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而言,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且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也是‘纺织大国’最终向‘纺织强国’迈进的灵魂力量。”孙瑞哲说道。

    (中国服饰报)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