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周要闻
“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热闹一周引深思: 赞叹之后如何传承?
时间:2017-06-15 09:36:12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席萍

  2017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使北京的恭王府比平常更热闹了一些。6月5日以来的一周内,在文化部非遗司的支持下,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为公众呈现了“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的饕餮盛宴。

  连日来,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纺织非遗技艺的近10个知名服装品牌在恭王府银安殿进行了动态展演。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展开深入探讨与观点交锋;静态展上,精致细腻的苏绣精品在画框中静静地流淌着华光溢彩,令观众赞不绝口。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全社会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话题中。

  该进博物馆还是商业化?

  我国的纺织非遗不仅内涵丰富,量大面广,主要体现在“纺、染、织、绣、印”几大类别。在“如何传承与发展”的话题中,选择“进博物馆”与“商业化”两种观点形成了鲜明的交锋。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认为,非遗传承一定要用公益的心,结合商业的手法做成闭环,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只有把商业化和市场化做好,才会让濒临灭绝的手艺焕发新生。

  在夏华的倡导下,“依文·中国手工坊”作为传承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平台,在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她带领依文手工坊团队,历经15年穿梭在城市和大山之间,在黔西南州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落挨村挨户寻找绣娘,为她们建立家庭工作室。通过对工作室资金、销售、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真正带动了民间绣娘加入到现代手工艺行业中。其设立的“让妈妈回家”等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贫困山区人口就业问题,并让精准扶贫得以落地。

  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中涵认为,要用商业运作的方式保护非遗。他强调,非遗的保护包含传承和创新两部分:做好保护工作和进博物馆强调的是传承;商业化强调的是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情怀是大多数企业家一开始参与非遗文化保护的初心,但是仅有初心很难长久,企业的现实生存也不允许。所以只有将非遗文化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化,才能为非遗传承起到真正有效的保护。换言之,只有商业化,非遗才不会变成古董,也正是因为商业化了,历史上保留下来的非遗印记才在实现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得以实现更重要的市场价值,从而在根本上使非遗得到有效的重视和保护。

  传承非遗贵在沉下心来

  今年的动态展与静态展活动环环相扣,紧密相接。苏绣、京绣、粤绣、宋锦、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设计的时尚融合,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然而《中国纺织报》记者了解到,如此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各种发展困局。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认为,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底蕴,纺织非遗传承当前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传承和创新的结合问题。内容和难点一是非遗文化的发现和传承;二是把它用于创新和发展,把其精华部分用于日常生活中,得以发展和新生。要攻破“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三个致命弱点,把珍贵的技艺利用起来。

  镇湖是苏州当地最有基础、最有条件、也最有发展潜力的苏绣小镇。为了保护太湖生态,保护苏绣文化的传承,当地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发展苏绣,但是苏绣发展却碰到两个关键问题。据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首先是苏绣产业的创新力度不够,其次是传承人才匮乏。

  为什么创新力度不够?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苏绣既有大幅面的上墙的国宝级艺术精品,也有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从服装、枕巾、荷包、手帕,到童鞋、童帽,凡是民间日用品,都离不开刺绣的影子。用现在的话说,只有满足了消费的需求,改善供给侧,充分满足需求侧,苏绣才能充分焕发生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指出,行业既要汲取传统纺染织秀的珍贵技艺,又要和当代生活有机结合,提升设计和品牌,和人们当代的社会生活方式更加贴近。未来,行业将在传统工艺传承的能力上下大功夫,把制作、渠道等环节打通,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为什么人才匮乏?因为苏绣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手艺。如果没有三五年甘于寂寞苦练功夫,根本不可能绣出好的作品。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学徒的艰辛太难捱。没有十年八载,不可能产生好的绣娘。不仅是苏绣,在我国一些传统刺绣地区,大量富有经验的绣娘进入中年后,从事高强度的刺绣工作越来越困难,而下一代后备力量还没有成长起来,整个行业的人才青黄不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多个地区都展开了传承人的培训和研习班。目前,依文集团已建立13座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博物馆,实现手工艺品在原产地的保护收藏。博物馆对绣娘的作品进行展示和销售,成为手工艺人培训和设计师考察的交流基地。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艺术学院还专门设立了纺织类非遗文化体验馆,邀请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传授技艺,并开设陶瓷、剪纸、年画等特色课程,加大面向新生代的非遗传统文化宣传。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