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独家关注】邓建军和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时间:2015-06-01 09:06:00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本报记者 徐国营 黄映雪 通讯员 梅基清

本报记者 徐国营 黄映雪 通讯员 梅基清

每个时期的劳模都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但无论时间如何改变,劳模精神的本质却永远不变,忘我的劳动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注的敬业态度是劳模永远的追求。

作为新世纪的劳模,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邓建军既传承了传统的劳模精神又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他掌握着较高的职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在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榜样作用。以其名字命名的“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攻克了多项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更是成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致力创新引领行业

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邓建军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1969年出生的他,负责或参与的技改项目已经远远超过500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已经超过30个。

1999年,黑牡丹公司将邓建军所在的电子组改成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组,在邓建军的带领下,这个团队相继攻克了牛仔布的预缩率等世界性难题,使企业有效应用了世界牛仔布18项最新技术中的15项。2008年,“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7年后,该工作室从一个科研小组成长为一个拥有18名成员、平均年龄35岁的创新团队,其中,高级技师1人,技师5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

到黑牡丹公司参观的人常常会问:“企业既然已有研发部门,那么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存在价值在哪儿?”对于这个问题,“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用实践给出了答案:研发部门的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而劳模创新工作室则要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现场的难题。

在邓建军看来,创新就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例如,如何降低染浆停机损失是全世界同行们都面临的共同难题。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尝试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

当时,即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每染完一缸布也会停机,会产生约360米染色不均的废布。“如果能让机器永不停止的转动起来就好了。”邓建军抱着这样“异想天开”的想法开始思索实践。接下来的100个日日夜夜,邓建军和伙伴们成了最忙碌的人,他们晚上趴在桌子上翻书画图,白天爬上机器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增加前后储纱架,直流调速改变频调速。

尽管设计原理可行,但连续试验多次,却都发生了异常的变频器炸裂事故。经过冥思苦想和仔细梳理技术环节,邓建军发现不是设计有缺陷,而是变频器质量有问题。在调换变频器后,机器成功运转起来,染浆联合机改进成功。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一举拿下了困扰业界多年的世界级难题。

邓建军说:“当时,大伙儿都特别开心,我们又乘胜追击,经过400天的努力,一口气开发出‘在线染料组分自动控制系统’、‘在线染液控制系统’、‘在线流量控制系统’、‘自动浆液控制系统’和‘颜料组分分析计算控制系统’5项成套技术,每一项都是业内首创。”黑牡丹的染色质量也从此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而另一个值得纪念的成果便是稳定控制牛仔布的预缩率,这也是一项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经过无数次现场测试,工作室的成员们将电子技术成功融入传统缩水机中,牛仔布预缩率精度控制在2.5%以内,优于国际标准,黑牡丹就此跻身世界三大牛仔布服装面料供应商之列,产品畅销美国市场。

据邓建军回忆,那年正值盛夏,江南的8月潮湿闷热,车间里几近50度的高温,加上厚厚的工装,几乎让人窒息。“苦熬了4个多月,大家都瘦了好几圈,到现在都不敢想,那些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他这样说道。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邓建军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以染浆、纺纱、产品开发、织造、后整理、设备、电气等7大工种为代表的数十个创新班组,先后合作完成了“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研发”、“竹节布分经机生产研发”、“染色在线监测和控制系统”,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近亿元的收入,还实现了纺织品染整生产过程绿色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

成功背后总有艰辛

人们好奇邓建军是如何创造出这一个个传奇的,却不知道成功的背后充满艰辛。1988年,19岁的邓建军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常州一家色织企业做电工。他进厂的第一次操作就尝到了苦涩的滋味。一个夜晚,他接到了车间打来的电话,一台由他负责保养维修的机器出了故障。接到电话后,邓建军立即赶到厂房,经过几个小时的检测,始终束手无策。

在工友们质疑的眼神中,邓建军只能一路小跑去请老师傅。这位师傅到了现场,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当工人们高亢的欢呼声和着机器马达的隆隆声响彻车间的时候,邓建军则在一旁的角落里无声地哭了。事后有人悄悄地告诉他,因为维修耽误了时间,厂里损失了好几千元。

在刚进厂的那段时间里,邓建军遇到了一连串的困惑和挫折。重压之下,他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后来,他又跨越了英语和德语的障碍,终于,厂里1000多台(套)机器设备的“脾气”全部被他摸清,对可能出现的机电故障和对策,他全都烂熟于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邓建军所在的黑牡丹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剑杆织机,准备转产国际上最优质的牛仔布。面对数十台缺乏图纸、各种电器线路犹如一团乱麻的进口设备,数以万计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属接点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些机器,闲置一天就会有数万元的损失。邓建军一咬牙,从最基本的制图做起,每天蹲在机器边14个小时以上,面对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和细若游丝的控制电路,他拿着放大镜,逐一理清。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湿毛巾捂上一会儿,终于,这些机器都被驯服了。看着这些“起死回生”的机器,工友们佩服地说:“邓工了不起!”

这次维护改造的成功,使得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黑牡丹”牌牛仔布一跃迈上了世界牛仔布市场的大舞台。一转眼,黑牡丹已经走过75年。正是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发展成今天的集牛仔面料、服装、色织布等制造业和城市综合功能开发、创新产业投资新型业务为一体的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资产过百亿元,员工约3500人。

争做知识技术型劳模

60多年来,劳模从传统意义上的“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并能为国家、民族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这样的变化是与中国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相适应的。邓建军所在的印染行业是用水大户,也是纺织行业污水的“第一出口”。为此,邓建军带领来自安装、调试、维修、改造等车间的一线技术骨干组成科研组,重点围绕废水处理中水回用、余热回收、用电节能等主要环节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应用。

节水达到85%、节能30%以上,实现废水零排放,这是企业运行邓建军科研组“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后产生的显著效应,该技术从源头上阻断了牛仔纱线染整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带动包括染化料企业、纺织印染设备企业的产业链同步发展。

与此同时,科研组盯上了“节水”环节,研发了《改进生产工艺、改造染色设备及后整理设备,节能减排,提升牛仔布的产品水平》项目。投资建造了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设施,提高了染料利用率,减少了新鲜用水量,中水回用率实现近40%。此外,科研组还对传统的定型机进行改造,仅采用天然气燃烧进行布面定型一项,每年就为企业减少约100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5吨、氮氧化物排放约9.8吨。

近3年来,工作室累计完成投入333万元,完成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引进项目中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改进等300多个,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多个。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此,邓建军表示:“我想,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对社会总要有一点贡献,总要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痕迹。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如果一个人不可缺少,就证明了他存在的价值。”

图1:邓建军(右二)和工作室的工友们一起安装机器设备,并探讨研究安装技术。

图2:邓建军(左二)与清华大学1968年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高级工程师潘建初(左一)、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梅基清(右一)一起学习探讨技术创新。

图3:邓建军(右一)与该公司的江苏省劳动模范蔡志忠(左一)共同研讨技术难题。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