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纺机 >>  最新资讯
连续化设备:2~3年收回投资成本
时间:2015-01-30 08:33:14      

  本报记者 王羽

   随着用工成本持续提高,同时招工越来越难,我国纺织企业大都认同智能化、无人化的发展方向,国产的自动落纱、粗细联、细络联等设备销量明显增长。2014年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销售额达4亿元,其中公司的粗细联设备的销售额占40%左右,销售量达500台。2014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公司宁夏如意项目的3万锭细络联顺利投产,目前已接到来自南阳、南通、无锡等地的纺织企业共计100台左右的订单。同和纺机在2014年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上首次展出了粗、细、络联技术,获得了不错的订单量。

  1.67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连续化设备的生产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大部分用户企业,在购置新设备后,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青岛宏大研发部总设计师车社海说:“用户企业为了解决人工成本上升的问题而购买连续化设备,青岛宏大公司生产的连续化设备可节省劳动力达70%以上,纺织企业平均两三年左右就可将投资成本收回。”

  赛特环球公司的CMT1800粗细联系统由全自动落纱粗纱机、粗细联输送线、立式在线尾纱清除机、换纱机械手、纱管筛选系统、品种识别系统等组成,实现了从粗纱纺纱到自动落纱、满纱和空管自动输送、纱管在线监测和处理的全过程自动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有效节约了劳动力,一个工人可操作4~6台车 ,工厂可减少操作人员50%以上。赛特环球公司销售部总经理郭加阳说,2014年公司的粗细联设备在纺织企业里的实际使用效果很好,用户反馈均表示非常满意。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5万纱锭(平均40支粘/棉纱)为例,将全自动落纱粗纱机9台168锭分段换纱全自动粗细联与四电机电脑粗纱机14台132锭进行对比,可节省人工21人。以每人每年平均工资4.5万元计算,每年可节约94.5万元,再加上使用新设备后提高的纱管残棉二次利用率、表层粗纱利用率和劳动力成本的递增量等共计272.325万元/年,除以资金成本455万元,总共需要约1.67年就可将成本收回。

  根据资金投入自主选择产品

  除此之外,赛特环球公司会按照用户企业不同车间的工艺、管理需求定制不同的方案,平均2~3年就可将投资成本收回。对于一些老车间和投入资金不多的纺织企业,赛特环球还提供了另一种可以与现有普通的粗纱机连接使用的半自动式的粗细联,其可免去落纱后的人工推车,避免人工运输过程中对产品的挤压和浪费。

  青岛宏大公司研发的SMARO-I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自动化水平高,不需要人工落纱、插管,完全节省了人力,使棉纺厂用人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两个工序直接连接,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青岛宏大公司的SMARO-E托盘式自动络筒机将管纱由稠密到稀疏直至单支,实现了纱库集中供纱,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实现了自诊断自供给全程监控功能,大大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省去了人工喂纱,节约了劳动成本。据车社海介绍,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连接方式较为固定,适用于产品品种单一、生产规模为几万锭甚至几十万锭的大型生产企业;托盘式自动络筒机属于柔性连续化设备,连接方式灵活、成本较低,适用于产品种类多但总量少的中小型纺织企业。

  车社海说,客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具体选择用哪一种,二者减少用工的效果相差不多,但由于托盘式自动络筒机更具成本优势,目前市场上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更大,占细络联产品总体销售的80%~90%左右。不过,由于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信息监测效果突出,其在清纱器附近具有张力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张力大小,从而控制张力波动,保证纱线的张力均匀;并具有集中控制、监控系统以及远程诊断系统,结合紧密纺技术设计的管纱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可更加有效地监控细纱机纺纱质量等特点,车社海认为,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在未来的销售趋势会更好。

  替代进口是目标

  目前,青岛宏大公司细络联产品的客户反映良好,公司不断努力在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产品零部件设计结构、原理等方面的改进,延长整机设备的无障碍工作时间。此外,公司还一直着手于对产品进行批量试验,按照客户要求不断调试,力求尽早达到进口设备水平。

  同和纺机技术中心主任黄新伟也指出,国内的细络联产品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几乎不存在技术难题,但在粗细联这一环节,我国与欧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自动化输送、智能化控制等方面尚待努力提高。在未来几年,同和纺机将继续提升连续化装备技术水平,通过重点研究粗细络联系统中粗纱机到细纱机、细纱机到络筒机的连接结构,真正实现细纱机与粗纱机无缝连接,达到减少人工的目的。同时,加强对粗细联输送系统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包括模块化控制程序、PLC 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工序间的物流、信息流、工序转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